新学说在国际地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各国学者召开了数不清的研讨会。在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板块构造成了最活跃的话题。板块构造的基本论点及其在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大多已提出来了。可以认为,以板块构造理论崛起为标志的这场地球科学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业已完成。板块构造已经成为理论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当然,这一新学说仍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比如板块内部构造、大陆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史、板块边缘的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及伴随的物理化学作用、板块的驱动机制,等等。
但是,人们也发现了许多用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古植物学的研究结果与古动物化石一起证实了二叠纪时印度半岛、喜马拉雅山与阿拉伯、西藏等地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古地理区。印度当时即为南亚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的那样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晚三叠世植物群和白垩纪植物群同样证实印度次大陆与辽阔的亚洲密切相连。
人们发现,著名的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中龙并不只是一种小型的淡水爬行动物,它也是一种海生动物——其化石与典型的海洋生物放射虫共存。生态学家还详细地调查了南美洲以西800千米之遥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型爬行动物鬣蜥,它们的体型与在南极洲等地发现的支持“大陆漂移”的水龙兽大小相似。这种动物可以在海洋中随波逐流地“流浪”到很远的地方。据史书记载,人们曾多次在苏格兰海岸捕捉到来自热带海域的海龟,直到现代,还有大批海龟在湾流的裹挟下长途跋涉8000千米定期到达英伦群岛。
二叠—三叠纪冈瓦纳的冰川与舌羊齿的分布
昆虫学家也证实,许多昆虫具有飞越大西洋的能力!头足动物中的菊石种属的分布表明,中生代的洋流与现代的一样——大陆的位置未曾改变过。
植物学家重新研究了曾分布在“几块大陆”上的舌羊齿植物群。结果发现,这类植物群的许多代表分子的种子是带翼的,而且种子上的翼还相当大,足以“随风而动”,由印度洋季风从非洲大陆带到印度。许多植物学家认为,植物群的证据有力地表明,大陆和大洋盆地至少在4.5亿年中是保持稳定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以前所提出的用来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古生物化石与同时期、同地点产出的化石动、植物群相比都是极少数,而且往往没有什么代表意义。仅以个别种为依据却看不到全体动植物群,这就是大陆漂移说的致命弱点之所在。
板块学说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它难以“登陆”,也就是说,它目前仍不能解释大陆的构造发展。用板块学说来解释大陆内形成的油气田的观点也不尽如人意。
地层中常见的孢子花粉化石,它们可以随风、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1—卷柏属;2—云杉属;3—石竹科;4—伞形科;5—卫矛科;6—菊科;7—蒿属(除卷柏属为孢子外,其余均为花粉,放大约600倍)
蛇绿岩被认为是古大洋“封闭”时的特征产物。最出名的是我国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的蛇绿岩带,那是一种在地壳深部形成的混杂岩石,颜色十分鲜艳,像蛇皮的颜色,故名。许多地质学家认为那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条俯冲带。但是,更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所谓的俯冲带的蛇绿岩与大陆壳的断裂带中见到的蛇绿岩几乎完全一样。一些学者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前寒武纪至今15亿年以来裂谷作用全盛时期的产物,与扩张带没有任何关系。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时期中,这种裂谷作用是反复发生的。
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来看,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究竟是因大量有机质被“推”到大洋边缘的,还是大陆架处极为丰沛的有机质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物质?根据目前的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结果,显然是后一种作用的贡献更大。
板块学说受到的挑战,说明在目前的研究阶段,人们还根本不可能创立阐述地球发展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统一理论,一切假说都应不断地补充、修正,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