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是有北方的黄帝部落和南方的炎帝部落组成,这两个部落一南一北,体貌特征就不一样。而汉族是华夏族进一步和其他民族通婚形成。但是和华夏族,无论人种、习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反日本人的某些习俗反而保留了古华夏习惯。比如矮桌子等。古代华夏人吃饭是一人一个小桌子,自己吃自己的小碗菜,小杯酒。而现在汉族人是大桌子,筷子夹来夹去。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习惯。古代可考的就有“鲜卑入汉”(鲜卑人和华夏后裔通婚)。游牧民族冲击了华夏人的许多传统。但是华夏人独特的文字影响了其他民族。
汉字是汉族认同的重要标志。甚至比风俗习惯更重要。
从人种学和医学上来说。全世界的人都是灵长类动物人科。所有人都是纯血统,没有谁的爹是黑猩猩或猴子。从社会学和政治学上来说,世界上没有种族分子宣传的所谓“纯血统”。如果把乱伦理解为保持血统纯正的方法,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接受所谓的“纯血统”。
姓名,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说明姓名最早是开始于母系社会,以女性为核心。姓是一个族群的标志,一个族群一般都是同姓之人,名就是个人的区分。老子的《道德经》也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了区分一个族群的一个人,就形成了姓名,姓加名,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标志,就可以和别人区分开来。
在父系社会姓氏拓展,到了周朝,姓氏发展进入黄金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姓氏发展逐渐稳定。而后经过历史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姓氏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文献中记载的姓氏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的3484个,复姓的2030个,三字姓146个,还有一些多字姓和少数民族的姓氏没有记载在上面。
名字的起源在姓名之后,孩子出生之后,由父亲取名,等到男孩二十岁举行加冠成年礼的时候,再取字,如果是女子,在十五岁笄礼的时候,取字。古代的男女都有名有字,我们现代人一半只有名,没有字,或者在一些古老的村落,可能还保有这样的习俗。名和字两者一般互相关联,寓意相近或者寓意相反。比如岳飞,字鹏举,都有展翅高飞,翱翔九天的意思;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两者的意思相反。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这是两者的区别。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谦称,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对别人的一种尊称。所以在电视剧中,一般自己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的名,别人称呼的时候,都会称呼字。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人的符号,也是一种历史传承,尤其是我们的姓。我们的姓就是一种文化底蕴,有了姓我们才相当有了根。在宋朝的时候,根据姓氏大族,编写了《百家姓》,让我们对姓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我国的姓名起源于春秋,当时都是单名,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渐渐开始产生了两个字的复名
有些由官名而来比如司马,有些和住地有关如郭,东郭(郭有城墻的意思)
也有为了避祸或是其他原因改了姓氏如赵奢後人改性马(因为他被封马服君)马援,马腾,马超都是其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