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紧急紧急 好心的哥哥姐姐们 帮帮忙啊
2024-11-12 07:20:1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回答2: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回答3: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2.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1]

回答4:

文言文中“与”有哪些固定用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