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至14岁犯罪或将负刑责,为何有人称这是“一刀切”?

2025-02-05 21:04: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2至14岁故意杀人等犯罪或将负刑责,这是司法的进步,并不存在所谓的“一刀切”。

近些年来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据悉根据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分三个阶段:

1、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2、14-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只对8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3、16-18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就跟成年人犯罪一样,只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由此可见,如果是14岁以下的未成年即使杀人了也不用负刑事责任,这无疑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免死金牌。

据媒体报道,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其拟定内容如下:

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消息一出,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点赞支持。相信各位朋友都还记得,去年辽宁大连10岁女孩身中7刀被残忍杀害,然而令人痛愤的是凶手蔡某某身高1米7,体重160斤,但是他离14周岁还差3个月,所以他不用负刑事责任,最后只被收容教养三年。

就连当时的办案民警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被收容教养三年已经是法律框架内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了。

时隔一年,大连受害女孩家属至今都未收到凶手和家属的一句道歉和任何赔偿。

但是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种修改是一刀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他们认为哪怕将入刑年龄降到10岁,这种情况还是会出现,到时又该怎么办呢?而且,如果犯罪嫌疑人真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人,这种惩处可能就不恰当了。

其实对于这种说话也不是不无道理,但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入刑年龄,只是重新画了一条红线,逾越了这条线才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

如果不重新画这条红线,不降低未成年人的入刑年龄,那些处于临界线的未成年人犯罪了,他们就可能利用刑法规定脱罪,达不到刑法惩罚犯罪的目的,也不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社会和时代在发展,当年设定14岁作为未成年人入刑的临界线,是因为当年14岁的孩子不管是从心智还是身体方面还真是个孩子,但是如今14岁的孩子,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上,都已经比较成熟。

就拿大连女孩被害的凶手蔡某某来说,不仅长得五大三粗,而且杀害了10岁女孩后,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反侦查能力已经完全超乎了我们的认知。

另外,从草案来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惩处严重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分子,比如杀人、强奸、抢劫等,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才会被入刑。

对于那些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或者是确实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甚至可以酌定不起诉。

刑法的这种修改是势在必行,既顺应时代发展打击了犯罪,又可以保障受害人的特定权益。

各位朋友,你对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入刑年龄有何看法?欢迎关注留言。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2:

这是部分网友把意思理解错了,法律不会“一刀切”的。法律会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给予处罚,做到公平公正

回答3:

我觉得这个是司法的进步、不存在“一刀切”这种问题、学校暴力、未成年犯罪日益增加。在很大根本上、可以预防一些利用未成年法来钻漏洞、伤害他人的行为

回答4:

因为那些人可能觉得有些未成年犯罪可能只是不小心或者不知道后果,应该从轻处理。

回答5:

因为这些犯罪的儿童青少年中很有可能有特殊情况,这样有的时候不是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