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出售武器给中国去打日本鬼子

2025-02-02 18:06: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本报纸和外电惊呼:这是一场“德国战争”!

很明显,作为我军的对手,日军肯定是感觉到了我军在作战过程中的“德国因素”。

也难怪鬼子不好想。

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士兵手中拿的家伙是德国武器,打起来的步炮协同等战术,一招一式都有点德国味儿,时不时地,还能在战场上看到一两个高大威猛、金发碧眼的德国军官,这不是“德国战争”是神马?

要说鬼子的眼神儿,还真不错。当时确实是有一大批德国人,在帮我们中国人,打日本人。

而且,这些德国人来中国还挺早。最早的一批,1928年就被蒋介石请来了。

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中国政府整顿军备,逐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显著的标志就是,组建了第36师、第87师、第88师等完全按照德国步兵师标准编组和装备的德械师。

只是时间来不及。中国军队还没有准备好,日本鬼子却打过来了。

德国人帮中国做抗日规划

在打日本人这件事上,当时驻中国的德国人,正好帮得上忙。因为,当时的德国驻中国首席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曾在1909-1912年之间长期担任德国驻日武官,对日军知根知底。

而这位出身贵族的法肯豪森将军,利用自己对日军的了解,帮助中国做了一个抗日规划。

今天再来看这份抗日规划,法肯豪森不是人,而是和狄仁杰是一样一样的——“大人真乃神人也”。

这份抗日规划,就是法肯豪森将军于1935年8月20日向蒋介石提出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目前中国陆军,固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法肯豪森提出了“持久抗敌”。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最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到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在这段话里,法肯豪森预见到了日军最终兵锋所指,只能到达武汉附近,中国大地上将形成一分为二的对峙局面。

“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广州之联络。次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果然,国民政府最后退到四川、重庆,才实现了绝地反击。

这,就叫做“什么什么之中,什么千里之外”。正如康熙对韦小宝所说的,这个句子太难,我就不写出来了。

而且,实在难以想象,现在这样巴心巴肝帮助中国的法肯豪森,居然是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中的一员,居然还是纳粹德国的高级官员。

历史的吊诡,无过于此了。

德国人帮中国买德国武器

从1928年到1934年,中德之间的军火贸易规模还比较小,大约每月进口德国武器1000万马克左右,而且采取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

这样的情况在1934年发生了变化。这年8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孔祥熙部长与德国政府签订《中德易货协定》。

按照这个协定,中国可以先行向德国订购军火物资和军工设备,然后再以农矿产品偿还。这是一个明显有利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协定。

到1935年底,中国从德国订购的军火上升到了1亿马克。军火的种类范围也扩大到无所不包,从钢盔、子弹、步枪、防毒面具、望远镜,到各种口径的火炮、高射炮、战车、坦克,再到战斗机、轰炸机等等。

著名的德制88毫米高射炮和探照灯,后来就在对日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德产梅塞施米特型战斗机和斯图卡型轰炸机,正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

1936年4月,中德再次签订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合同约定由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货物信用借款,专门用于购买军火及重工业设备,年利5厘;中国则以钨、锑等战略原料和农产品偿付贷款。

对于这个合同,美国人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对于一个不能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借款的中国政府来说,协议确定了一种经济交换关系,中国第一次成了完全平等的伙伴……中国不必再靠乞讨国际救济金度日了。”

有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中德军火贸易由此到达顶峰:

1936年订购军火6458.1万马克,实际交付2374.8万马克。

1937年订购6098.35万马克,实际交付8278.86万马克。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全面开打之后,德国一方面声明“严守中立”,一方面又快捷响应中国的紧急军火订货要求,当年11月就从德国自己的国防军装备库中抽调了5300万马克的军火紧急运往中国,12月又运来了价值4400万马克的十几架俯冲式轰炸机。

1938年,在德国已经召回最后一批德国顾问之后,仍然继续顶住日本的压力,继续履行对华武器出口合同。而且,并没有借机抬价,趁火打劫。

对于日本的抗议,德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魏泽克耸耸肩表示:“我不是军火商人,我不知道在公海上运输战争物资的事情。”

所以,在中国抗战的初期,对日作战军火中,德械占了80%以上。

所以,那些精锐的德械师才有了战场上的短暂精彩。

德国人帮中国直接打日本人

中日战争开始后,英国驻中国的谍报人员向国内报告:“德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不仅如此,它们的军事顾问实际上正指挥着战争。”

这个英国间谍说的是实情。尤其是后一点。

1937年七七事变后,法肯豪森就在蒋介石的指派下,前往华北,筹划有效的抵抗。

到了八一三事变时,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财政部税警总团等德械师悉数踏上战场,配备在这些部队中的德国顾问自然也随部队一起投入了战斗。

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战绩证明,在德国顾问先进战术思想的指导下,配备了强大火力的中国军队,是可以和日军正面一拼的,而且还可以战而胜之。

后来的徐州、山东、山西等地的战场上,都可以看到德国军事顾问的身影,先后为此牺牲的德国军事顾问有8人之多。

在希特勒最终迫于日本压力,决定召回全部德国顾问时,仍然有部分德国顾问不愿意返回。为此,德国政府通知,如果不回国将被视为叛国,本人失去公民权,在德的全部财产充公,家人也要受到牵连。

在这样的压力下,法肯豪森将军仍然一度打算放弃德国公民权,留在中国。但终于还是出于在德亲属安全的考虑,屈服回国了。

其实,别说法肯豪森他们帮了我们中国这么多,就是没有帮助过我们中国什么,他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能够有此一念,也足以令今天的我辈国人,心中一暖了。

国与国之间,自然是利益优先;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感情存在的。

法肯豪森,这个德国爷们儿,对得起中国。

正如他后来担任纳粹驻比利时总督时,也对得起比利时一样。

而他最后得以善终的人生结局,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心存善念,必有福报。

回答2:

二战时期德国并未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武器。德国是在二战开始前向国民政府(在前期向清晚期 甲午海战的船和船炮有很多是德国的)提供的武器。当时德国想拉拢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但是中国与苏联等国越走越近,且日本军国主义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德国方面的注意,故德国就终止了与国民政府的合作,转而与日本一起共进还有中国和德国作交易那是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的,而轴心国在30年代中才形成,之后就停售武器。望采纳

回答3: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达成了外交上的同盟,日本则是在一年之后的1940年签署三国公约。而我们的抗战1931年9.18开始的,当时德国和日本还没结盟,中国和德国关系还不错,做生意赚钱而已,40年后的德国就禁止同中国的军火交易了。

回答4:

德国当时经济振兴需要稀土资源,而中国最多的就是稀土,德国对中国军售更多的是来交换资源的,而不是为了钱。

回答5:

那都是很早一批卖的德械装备,后来德日结盟后就没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