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消息,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本月底,全国实测承包地面积15.2亿亩,已超过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确权面积达到11.1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
记者从农业部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年来,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整省推进此项工作的省份已达28个,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2718个县(区、市),3.3万个乡(镇)、53.9万个行政村。山东、宁夏、安徽、四川、江西、河南、陕西等7省(区)已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据了解,2014年开展整省试点以来,农业部先后4次组织召开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会议,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全国31个省份不定期开展调研督导100多人次,并积极与财政部协调,推动设立了中央专项补助经费,保障全国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确权登记颁证推动了“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使农民获得实惠。
确权摸清了土地家底,农户承包面积和边界得以清晰化,减少了土地承包纠纷,增强了土地权能。农户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就拥有了占用、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可以放心行使转包权和出租权。此外,依托经营权,农户能够进行抵押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二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7亿亩,占比约35.1%。全国2.3亿农户中已有约7000万农户不直接经营其承包的全部或者部分土地。
在全国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过程中,各地围绕确权成果转化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承包地退出、互换并地、解决土地细碎化以及休耕轮作、两区划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8年是全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收官之年。下一步,农业部将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省份按时完成任务。明年重点将结合各省(区、市)实际,对遗留问题组织开展统一摸底调查,同时加快国家级确权登记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农村承包地管理信息化。此外,为推动确权红利充分释放,农业部将指导各地在做好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确权成果在推进土地流转、抵押融资、涉农补贴等方面的转化应用。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依据的文件资料包括: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履行指界程序形成的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地籍调查成果;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文件等。
农村土地确权是按土地实地测量面积。
在二轮承包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简便的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承包耕地面积勘测,尽可能准确地查清耕地面积,利用卫星航拍正射影像图确定承包耕地的空间位置,落实承包地块经营权归属,最终实现“四统一、四相符、五到户”,即记载的地块、地类、面积、四至界限统一,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相符,承包面积、承包位置、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基本农田标注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