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不知道,但是看过老版三国演义就知道了
长河吟
风萧萧,水茫茫,暮云苍黄雁声寒。斜阳外,浪涛涛,滚滚东流辞意健。
奔入海,何艰辛,长风乱石阻归程。纵南行,挥手去,直捣沧海会有时。
问人生,叹华年,时不我与华叶衰。举杯醉,对月吟,愁肠千结寒声碎。
长河水,奔腾急,壮志难酬空悲切。知音少,洒泪还,断弦残曲与谁听?
(另一个版本)
长河吟
长河吟,望长江。
滚滚歌去英雄浪,铮铮泪打芙蓉妆。
丹心枕剑寄热血,雪衣抱琴向夕阳。
忆当年,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
虎铠燕翎多飒爽,羽扇纶巾亦飞扬。
雄姿英发从征路,纵横江东扶君王。
春风得意小乔嫁,文才武略揽天香。
君臣骨肉如鱼水,夫妻恩爱似鸳鸯。
群英会上曾煮酒,醉舞强弓挑金觞。
沉沙折戟破北魏,飞灰烟灭笑虏樯。
功成名就震寰宇,汗册青史著八荒。
正欲催帆济沧海,忽陨将星坠天罡。
八十一洲留身后,百万铁甲搁柴桑。
将军麾下泣儒冠,美人帐里哀孤凰。
至死犹恨生瑜亮,使我不能渡长江。
怒向焦尾弦绷断,未终长河人已亡。
行云流水音犹在,从此曲误无周郎。
猎猎旌旗悲风卷,瑟瑟盔缨满秋霜。
长河吟,殇长江
(另一个版本)
长河吟
长河吟 叹长江
滚滚狼烟 掩不住羽扇纶巾
浩浩长江 冲不走谈笑风云
金戈铁马 打不散如花美眷
岁月风尘 带不走辉煌的年轮
尔虞我诈 染不了洁白的灵魂
英雄的内心有谁知 寂寞深沉
临江看日月 帐内览山河
一心为主谋天下
执长剑策马扬鞭
儿女情亦长 英雄气不短
幸得红袖甜香常相伴
常抚琴共赏蝶儿翩翩花间舞
慢拍手勤看燕儿掠水戏垂柳
谁知我 请君听 古琴雄风长河吟
一把火照亮了东方战史
一生征战书写了儒将新篇
拉着爱妻的手 最后一次拨动生命的余音
使名主素服垂泪 令知音千里奔丧
白落个气短狭肠
问苍天 谁还我真身周郎
长河吟 恋长江
(另一个版本)
长河吟
长河吟,行萧萧, 云海苍茫君远行。
清风戚,去漫漫, 飘然出寰淼难寻。
忆当年,扶君王, 羽扇纶巾从征路。
小乔伴,情深切, 风姿犹在梦魂中。
叹人生,能几何? 欲为沧海怀天下。
望神州,何时归? 只恨此生壮未酬。
风华殇,泪扑簌, 感伤春水东流逝,弦响音绝而不还。
鹳鹤舞,听我弹, 今朝飞落九重天,一曲长吟江河汇!
一看就不像是真的。此皆为后人假托东汉末年的周瑜所做。
据说原曲《长河吟》,原为三国初东吴大将周瑜原创曲子,周瑜时常与小乔在江边相依偎弹唱,其曲大意是形容英雄之志如同长江东奔大海,道路曲折而遥远,感叹生命之短暂,大志未成心着急的苦闷心情。这首诗放映了周瑜忠于吴国、胸怀大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理。
风萧萧,水茫茫,暮云苍黄雁声寒。斜阳外,浪涛涛,滚滚东流辞意健。
奔入海,何艰辛,长风乱石阻归程。纵南行,挥手去,直捣沧海会有时。
问人生,叹华年,时不我与华叶衰。举杯醉,对月吟,愁肠千结寒声碎。
长河水,奔腾急,壮志难酬空悲切。知音少,洒泪还,断弦残曲与谁听?
——《长河吟》
从诗中“时不我与华叶衰”“壮志难酬空悲切”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后人对周瑜的叹惋。想公瑾虽然雅量高致,但是却不可能未卜先知,所以《长河吟》不是周瑜所作。
诗中“直捣沧海会有时”是依据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来;“壮志未酬”一词出自李频《春日思归》。李频(818—876),字德新,唐朝人。而李白 (701—762年)与李频并非同朝人,所以《长河吟》也不是李白所作。
而最初《长河吟》是出自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则是明朝作家罗贯中所作,所以这首《长河吟》应该是明清诗人或者是现代人的仿写。
并且三国时期正是汉乐府盛行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建安诗人”:如“三曹”。而这首《长河吟》则不符合汉乐府的格式。
所以从以上几点可以推测出《长河吟》不是周瑜所作 。
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
这首所谓《长河吟》,无论在《三国演义》原著还是在任何正史里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管是何种版本)不仅是伪作,而且很拙劣。
首先,“长河吟”这个名字就很荒谬。在我国古代,除非提到具体的河名、江名(如无定河、易水河、湘江、岷江等等),否则,只要提“河”字,就是指黄河;只要提“江”字,就是指长江。众所周知,周瑜一生的重要活动都是在长江流域,即使当年东吴奠基人孙坚讨董卓到过黄河流域的洛阳,周瑜也并未参与,他恐怕一生都没见过黄河,又怎会以黄河为名作什么“长河吟”呢?
其次,有汉以来,只有“歌”与“诗”。其中诗,只有四言或五言,而七言则为歌——如刘邦的大风歌等,但都不长,仅寥寥数语,绝不会有“长河吟”这样的“长篇大论”。长篇七言古风出现在唐,而长短句的词,大约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所以,所谓“长河吟”即使从体裁上看也是伪作;
第三,从内容上看,都是诗词名句的堆砌。如“断弦残曲与谁听”,篡取自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羽扇纶巾亦飞扬 雄姿英发从征路”等,完全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套取;等等,生搬硬套之句比比皆是。
不用再多举证就可得出结论,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学功底但缺乏大手笔才能的现代人的伪作。人们之所以无法得知它的出处,就是因为它实在不是一篇出色的作品,因而无法“青史留名”。楼主也没必要再费力去查找它的源头了。
对于楼主的补充问题,我也做一下简单的补充回答:
首先,如果只提一个“河”字,就是指黄河,这在古代是常识,甚至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只有现代人才会忽略这一“规则”。事实上,即使是现代人,如果具有一点古文常识,同样也会遵守这一规则的——比如毛主席的那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的“河”同样就是说的黄河。这就足以证明,以“长河吟”为名字,只能说明它是现代人——而且是个缺乏古文常识的现代人——所做;
第二,就是它的写作体裁手法,无章可循,无论与上古风颂雅、楚辞还是汉魏六朝的骈文辞赋乐府诗文人诗乃至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类体裁无一相符。至于说到曲,古人以曲填词都依律而作,但“长河吟”与任何词牌曲牌等格律都不相符。由此可推测,作者是个有思古之幽情但古文功底欠佳的现代人;
第三,就是它的内容。古人作诗歌,引经用典倒是正常,但像这篇作品这样几乎每句都能看见经典名句的影子,全篇基本上就是用前人名句堆砌而成,则是古人不屑为、羞于为的。而假若真有这样的东西,它也绝不会流传于世直至今天的。
最后再啰嗦几句。楼主疑问“也有可能是明清之人所作”。事实上,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人,武崇拜关羽,文崇拜诸葛亮,不可能有人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去讴歌周瑜。进一步说,古人称颂周瑜的诗歌文学作品不是没有,但只有苏东坡在其不得志时借称颂周瑜以发泄郁闷而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称为大作。再进一步说,古往今来,对周瑜的称颂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只有在当今——在翻案风盛行、以颠倒历史为时髦的当今。毫无疑问,“长河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产物。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