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争取区域总经销权权总经销权是否能放给自己,范围是多大?业代是否有权决定?厂家的要求?客户有多少网络?能否上量?各种销售活动的配合能力?力争符合厂家的区域代理商要求,实现首期回款
2、要求独家经销能否保证在本区域市场独家经销,以获取较好的支持能否满足抢占市场份额的需求如客户在当地市场拥有绝对的占有量,可独家经营,反之则要达到让客户经营但不独家经营
3、给予一定额度的铺货是否能保证一定额度的铺货铺货后能否实现快速销售?首先保证不铺货,如确实需要就要协调好铺货的额度及对其的任务控制
4、自身扩张的需求能否提供更大的支持实现自我市场扩张,是否能保证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转可以进入,但需签署市场管控协议
5、只追求单台利润每一单销售能赚多少钱?不能上量,进入但需要在同市场引入竞争对手
7、找寻共同利益基础
找到谈判双方的共同利益基础是什么?各自可能坚持的部分和可以让步的部分是什么?最好将其划分为几个台阶,并制订好底线,预计好每一个台阶所能获取的筹码。
8、找寻双方可接受方案
根据制定好的谈判各阶段的重点,分析可能出现的冲突,分析冲突的真正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方案一定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
三、促成谈判应具备的意识
区域市场经销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首次谈判中重点需要从细节入手建立客户的安全感,谈判的过程中须根据其特点和核心利益点构建每一个谈判冲突的解决方案。谈判的阶段不同关注的点也不同,故谈判要紧抓每一个关键点,了解分歧的真正原因,才能为下一次的成功找到换取最大胜利的筹码。要想获得首次谈判的成功营销人员还必须具有以下的意识:
说好每一句话:怎么开场?在谈判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节奏?谈判出现冲突的时候如何及时回旋?如何让步?如何逼对手让步?说好每一句话才能保证顺利达成谈判目标。
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谈判环境的营造,谈判资料的准备,谈判参与人员的确定等。如笔者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业务代表踏进客户办公室也不看旁边是否有竞争对手的人或者是其他就开始谈判。
斗智斗勇:谈判的过程是“施”与“舍”,“合作”与“冲突”的过程,是互惠的但不一定平等,不一定平等但一定公平。所以谈判的人要有斗智斗勇的意识。
注意总结:谈判每一个阶段结束后都需要进行对改阶段进行总结,哪些是双方能达成共识的?哪些是对方能再次让步的?那些是自己可以让步的?进行充分的总结后,在对下一阶段谈判的成功提交可行型方案从而最终实现谈判的目标。
具体来说,代理与经销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代理的双方是一种代理关系(代理销售,对商品无所有权),而经销双方则是一种买卖关系(以自己的名义购进货物,对商品有所有权)。 (二)代理商的收入是佣金收入,而经销商的收入则是商品买卖的差价收入。
代理与经销在合同关系的连续性和长期性、销售区域的固定性、交易量限制、对不正当竞争的限制等方面均有相同之处,所以在实际业务中,有的人会错误地将代理与经销混为一谈。
其实,你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商品同样也在选择你,申请经销权很象一个择偶的过程。
一.了解对方是否名花有主
首先要了解本区域有没有该品牌经销商,如果有,而你的实力又没有对方强,就没有必要再去争取了,但你可以向本地经销商争取更低一级的经销权。
二.考察对方人品
做市场调查,确定该品牌的是否有市场。
三.展开追求攻势
经过调查后如果没有该品牌的经销商,联系总部,了解该品牌的经销条件(如:年季销售额规定及保证金、返利政策、指定区域、首批定货等),再向该品牌总部提出经销申请,说明自己的情况,如:所在区域、业务类别、从业人员、资金实力、营销网络、经营状况等等。(注:某些小品牌不会要求你出示上述文件的,只要你首批进多少货就可以了,但凡正规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公司都会要求你出示上述资料。)
四.是否门当户对
总部收到你的资料后,如果审核初步通过,会与你进一步沟通(包括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也许会请你去详谈,邀请你考察公司和工厂(你也可以主动提出考察要求),同时会派专员或就近的业务员来你所在的区域做考察调研。
五.婚前筹备
双方沟通之后,认为确有可能合作,总部会要求你提交商业计划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证件。
总部通过,签订合同,交纳保证金,首付进货,发授权证书或授权铭牌。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些强势品牌的择偶过程,厂家拥有完全的主动权,因为申请代理权的经销商太多。
在经销权的竞争中,风险与利益共存,有的经销商说,为了争夺某个品牌,几十万元公关费用砸下去,有时甚至连被考察的资格都没有得到。
一、需要向厂家展现你的实力:如资金实力、团队、渠道等资源、优势。
二、需要准备一份可行的经营计划,特别是经营理念上与厂家要高度一致。
三、充分了解厂家的状况,以及你的谈判对手的性格及其他细节,做到知己知彼。
四、清晰的表白厂家为什么要支持你,如何支持你,因此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厂商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是全局观的体现,但有时在代理商身上却常常是模糊的、动态的,这是不用置疑的现实。特别是发展中的中小代理商,要和厂家在将来成为“夫妻关系”,要有一个渐进的孕育过程,对这一点,要有正确的认识。而心急又想吃热豆腐,怎么办?这时候,不妨先走出“商家眼里的好厂家”这个“心牢”而换个角度,给自己一个“厂家眼里的好代理”的命题,重新考虑一下自己那些曾经的“要求”,再想想“推出”它们的方式方法。经过换位思考梳理、过滤后的“要求”比“单边主义”的成功率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提“要求”之前,审慎地综合、双向思考一下各自的利益点和共同的利益点,将非常有助于代理商目标的实现。
第一,它能改变代理商的工作心态,使他们“要”得更有“底气”。以前代理商只是纯粹从单方利益以及单方操作的可能性出发,欠通盘考虑和双赢策略,甚至有时候连自己也知道是“十拿九不稳”;而现在的“要”则更多的体现为“对市场的积极态度”、“对更大销售责任的承担”和“对厂家的主动配合”。
第二,它改变了代理商与厂商谈判时的方法,使自己“要”得更有“技巧”。死缠硬磨、拖货款、夸海口、以难制难相胁迫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厂家重视,无济于要“政策”,而且绝对不利于合作关系的发展。
即使是以规范与正统著称的外资大品牌,厂商操作中的政策施放也还是有一定人为掌控的成分,所以,如何要“政策”,如何获得应有甚至额外的重视与扶持,真的是一门学问。下面笔者就代理商如何与厂家处理关系谈谈几点看法:
双方关心点
在厂商关系中,代理商最关心的是:更高的利润保障。具体讲就是返利的高低、对于滞销产品是否可以退货、广告支持力度、降价后对库存产品是否补差、各种促销支持、产品如出问题厂家能否及时处理等,更大的区域代理,更多的政策优惠等。而厂家最关心的是:最大销量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销量的成本最小化,即通过代理商良好的实力,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如:严格遵守厂家制定的市场规范,对经营公司的产品有极大的忠诚度,合作代理商有成熟的网络、强大的配送能力,对厂家各种促销政策的执行力度,对销售本公司产品的投入情况等。
学会和厂家换位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厂家的战略意图和部署。市场精耕细作已是厂家不得不面临的选择,作为代理商一定要清楚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配合厂家进行市场的精耕细作,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运作的区域该让出就让出,不要满足于自己有多大地盘的自豪感中。其实现在许多代理商已经意识到电动车市场随着利润的微薄,自己赚钱的秘诀是围绕一定的运输半径进行市场的精耕细作,而不是不做成本核算成天跑几百公里去送货,然后给厂家发牢骚说自己赔得一塌糊涂。因为如何合理的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是代理商自己的事,厂家无义务帮代理商承担高出平均成本的不合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