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不能统一不能归咎于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与人事上的失误造成的,制度上:刘备作为一个外来势力进入益州,王朝本身就面临着一个益州土著集团,以及荆州旧部的矛盾,所以,诸葛亮以法治国,可以说在一个可以算是“高压”(所以托孤重臣李严也被弄了)的政府下,统一的希望大吗?
人事上:人事上总的来说有四个失误,第一,关羽失荆州,这可以说是对蜀汉来说造成了不能统一的一个重要前提,荆州的失去,导致蜀汉没有了进军的最佳的路线,也把蜀国禁锢在了汉中,益州这个易守却难攻的地域。
第二,刘备的猇亭之败,这场战役最直接的后果是把蜀国精心培养出来的十万左右的机动部队(精锐之师)给损失殆尽,这也就加深了蜀国不能统一的内在条件。
第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很多研究蜀国历史的人有这么一个想法,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小国想要在大国中立足,只能是用进攻替代防守,其实不然,益州自古天险之国,富饶之地,“守成有余,攻之不足”而诸葛亮却六出祁山与姜维的中原北伐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拖垮了蜀国的经济,蜀国是三国中人口最少,地域最狭的地方,可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却把蜀国拖入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地步,究其原因,其实还得归罪于刘备大汉皇叔的身份,诸葛亮的肩上扛着一杆"兴复汉室"的旗帜,在最后竟然成为了他难以卸下的重担。
第四,姜维改变了魏延在汉中的布防策略,姜维秉承着诸葛亮的遗志,一心想着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却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情形,当时的蜀汉,已然是在内:奸臣弄权;在外,魏国开始把矛头指向蜀国(魏国以前的方针是先吴后蜀,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是蜀国攻魏,而魏国却经常攻吴)。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候,姜维改变了魏延的防守之势,采用了极其冒险的布防,这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最终,邓艾取巧灭蜀,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几点,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请二楼的分清《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最大责任在诸葛亮。首先他对自己的部下没有足够的了解,用关羽,关羽失荆州;用马谡,马谡失街亭。其二,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后期他军中大小事都要亲自办理,以至于蜀国的官员没有得到锻炼,才出现了蜀国后期无人的悲剧。蜀国的灭亡,诸葛亮应付主要责任。
关羽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一个将领,只可惜性格太自负,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更是在其手丢了蜀一半的家产,但这并不能将最大的责任都推给关羽,在面对两线作战,且外援断绝的情况失败了也并非可耻。
其实蜀国经过诸葛亮呕心沥血的治理,内外形势也并不是很差,只要阿斗稍有些出息,不听信小人的言论,勤身治国,重用姜惟,保持诸葛亮时的一些军政措施,待中原有变之时,再挥军北伐,也并不是没有统一中国的机会!
关羽是个忠君的人,再牛,也是个臣子。
阿斗是个懒散的人,再差,也是君。
不把责任加在无用的老板身上,而强加给员工是何道理呢?
我觉得是刘备,让关羽守荆州是刘备的意思。刘备把关羽的死全怪罪于东吴,一心想为关羽、张飞报仇,没有把公私分清,没有以大局为重。
诸葛亮的责任最大。要知道兼并拼的不仅是谋略,更是国力。彼时魏国国力还很强,想要一下子吞并了魏是不切实际的。也可能诸葛亮虽然明白这一点,但考虑到刘禅昏庸无能,不得不急于求成,所以连年征战,导致国力空虚。总的来说,我觉得诸葛亮的责任最大,大政方略就没有制定对。
我不知道你是一时兴起,想问的,还是要做研究。
总的来说,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当然还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国时期,中国的一个分裂时期,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但经济决定政治,当时的经济中心在北方,而且曹操兴农,蜀国行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
北方人口,人才,城镇,无一不排在三国之首。况蜀国仍然要沿用已失去民心的汉政权,各方反对很多吧,总之,说原因,很多,看哪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