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最初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热带东印度森林潮湿地带,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严格,轻微逆境就会造成病虫害严重,所以生产中发生了大量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黄瓜产品污染。因为黄瓜的病虫害种类多,自身的抗病性又差,因此在现代黄瓜栽培中使用化学农药非常普遍,并且次数越来越多,剂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也比较突出。猝倒病、立枯病、镰刀菌枯萎病、蔓枯病、疫病、黑斑病、灰霉病、炭疽病、斑点病、菌核病、白粉病、黑斑病、叶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美洲斑潜蝇、温室白粉虱、瓜蚜、螨类等在其他蔬菜上有的病虫害几乎全部可以侵染黄瓜植株,菜农为防病、治病从播种到采收几乎全程用药。黄瓜非一次性采收蔬菜,采收频繁,用药期与采收期之间很难有正常的间隔期,这些原因也加重了黄瓜的农药残留。据有关单位调查,北京郊区菜田年用药量在667米29千克以上,其中大棚、温室黄瓜用药量占总药量的60%,由于绝大多数菜农科技水平不高,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公害黄瓜生产,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为了获得黄瓜高产,一些菜农不从综合效益和肥料的平衡施用出发,不顾专家建议,片面地不加节制地使用无机化肥,尤其是无机氮肥。据不完全统计,北方地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每年硝酸铵和硫酸铵的使用量达到800~5700千克/公顷,从而引起黄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施用化肥比施用有机肥的黄瓜硝酸盐含量高1~4倍,单施速效氮肥的黄瓜硝酸盐含量比氮磷钾配合施用的高2~3倍,临近采收期施用速效氮肥的黄瓜比基肥中施用的硝酸盐含量高2~4倍。硝酸盐在人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然后和胃肠中胺类物质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发生几率。
盲目施化肥一方面是造成黄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自然土层中的土壤结构和地下水质量。据连续3年在我国北方14个县约14万公顷土地面积上100个样点的调查,发现近50%样点地下水、饮用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标准是50毫克/升),其中部分样点达到300~500毫克/升。为此,在黄瓜施肥上必须尽快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黄瓜进行棚室栽培时,棚室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土壤下层肥料盐分及其他盐分会随深层土壤水分蒸发,而沿土壤毛细管上升,最终集聚在浅层土壤和地表面,形成了土壤盐类障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废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废”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乙烯、氮氧化物、酚类化合物、重金属等,通过污染黄瓜栽培周围环境中的水质、空气和土壤,从而污染黄瓜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污染在重工业城市或乡镇尤为突出。黄瓜灌溉水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是由于栽培时采用劣质水源造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工业废水可分为工艺废水、设备冷却水、原料或成品洗涤水、设备和场地冲洗水及跑、冒、滴、漏产生的废水等,主要含有大量的砷、镉、铬、铅、汞、铜、镍、锌、硒等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且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体内代谢某些重金属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影响。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机关、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其中除含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外,还含有氮、硫、磷等无机盐和多种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近年来,含磷洗涤剂使用量的增加,使生活污水中磷含量显著增加。农业废水来自农作物栽培、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过程,其中含有多种病原体、悬浮物、化肥、耗氧有机物、氨、氮、磷、不溶固体物质和盐分等。在农村以及城市郊区,菜农为了节约水费,有时使用这些废水灌溉蔬菜,当然也包括黄瓜,随着废水中大量有机、无机杂物进入农田,将引起土壤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性状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1999年山西省农业环保监测站对太原市主要蔬菜进行了环境污染调查,调查采样面积1.4万公顷,调查结果显示黄瓜等所有蔬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氮氧化物、酚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沙门氏杆菌、病毒、大肠杆菌、寄生性蛔虫等的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综上所述,实施黄瓜的无公害生产势在必行,这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副食品,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生产者的产品价位和效益的高低。如今环境保护的意义已为人们所共识。回归自然、享受自然食品和绿色食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无公害产品已经成为国际农副产品贸易的最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副产品无公害生产势在必行。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地区人民的消费方式已由温饱型逐渐转向保健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受到了消费者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如上海、郑州、重庆市等)已明令上市蔬菜等食品必须达到“无公害”标准。国家也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由于现在蔬菜在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污染作物,造成蔬菜品质低劣,不仅使蔬菜有残毒,还污染周围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而影响到后季蔬菜的质量;蔬菜生产基地的选址不当,所处环境中土壤、水体、大气污染严重,则所生产的蔬菜品质难以保证。这些劣质、带残毒的蔬菜,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市场上难有竞争力,价位不高,生产者也难以获得好的效益。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蔬菜的无公害生产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