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岳云鹏的《五环之歌》能火,主要是这个歌曲太能洗脑了,不管什么情况下,有人能够稍微一带,这个歌曲就能唱起来。不管是那老年人,还是刚回算算术的小孩,对这个歌曲都没有抵抗力。其实当时才唱这首歌的时候,就连岳云鹏自己都没想到这首歌能够这么火。所以岳云鹏干脆把这首歌命名为自己的成名曲,随便什么时候全场观众都能跟着大声唱。
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是主办方为了烘托爱国气氛,给岳云鹏定下的必唱的歌曲。出乎意料,也不知道是岳云鹏带动的这首歌能火,还是这首歌带动的岳云鹏能火。观众们也是纳闷,就这歌词,意思连小学一年级的都算出来了。它怎么能火的让大街小巷都能响起这样的旋律。
知道这首《五环之歌》的观众都知道,这首歌的感染力真是太强了。可以高速的洗脑,可以说每一个人在听过这首歌以后都能很顺畅的唱下来,小调调还不会跑远了。挺到的人就会受感染的合唱起来,小旋律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这样简单而又朗朗上口的歌曲,岳云鹏走到什么场合,唱到什么场合。就是有演出,只要岳云鹏稍微一点火,大家就会跟着大声唱。更何况这首歌还老少皆宜,没有一点代沟。中年人能唱,老年人能唱,就连零零后的娃娃也跟着。其实感觉大家喜欢唱这首歌,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搞怪岳云鹏。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我们一块探讨探讨。
我觉得一首废话式的《五环之歌》,唱的是北漂一族和城市新移民的生活。在北京15条地铁线的一百多个站点间,每个早晨有1000万人,挤在这密闭的空间里奔向目的地;在地面上,无数人在公交车或私家车里,忍受拥堵,祈祷能按时上班。身体正在被挤压。人们无力阻止城市扩张,无法改变不甚合理的城市规划,无法突破愈加固化的社会阶层。
相反,这些弊病带来的附加问题,却需要普通人承担。所以,《五环之歌》是一曲弱者的解构与反抗。美国学者斯科特通过观察马来西亚农民的抗争形式,在《弱者的武器》写到,由于缺乏常规的公平博弈规则,摘自凤凰评论心怀不满的弱势群体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进行低姿态的反抗,以避免公开反抗的集体风险。
从这种角度来看,无论是书中农民的小偷小摸、散布谣言,还是古代民间传唱的政治民谣和现代的手机段子,都可以视作“弱者的武器”。《五环之歌》也是如此,用无聊解构意义,用看似无厘头的废话来对抗主流话语体系,这种无风险和低姿态的方式,迎合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对抗情绪。
就像歌词的最后一句“修到七环怎么办”,也只能回答“你比五环多两环”,这种表达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无能无力。《五环之歌》成不了北京市市歌,但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规律。宣传正能量并没有错,但这并不等于漠视现实问题,一味唱高调,只能让人反感
岳云鹏。的五环之歌为什么这么火?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岳云鹏本人比较火,自带粉丝量,五环之歌作为他的他的搞笑作品,粉丝非常喜爱。
第二五环之歌本身改编的歌词非常简单,唱出了北京的市区特点,又非常诙谐幽默,歌曲朗朗上口。
第三就是岳云鹏的表情,实在是太搞笑了。他的声线比普通男生要稍微细一些,非常有特点的一部作品。
因为这首歌是在牡丹之歌的基调上改了词人们对这首歌比较熟悉,改了词以后呢?人们能够接受,所以就火了起来
岳云鹏的所谓五环之歌能如此爆火,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如果文化不能创新,人们只能生活在优秀作品的复制里。。这是我们国家文明文化复兴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