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研究的结题报告

2024-12-16 20:18: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问提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有限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是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
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孩子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良好的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日益重要。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好,则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学习认真,学习效率高;学习习惯不好,则学生自觉性差,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就不会学习。
我们临江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而且留守生多,大部分家长都长年出外打工,他们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强,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只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不重要,有的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上一辈,而老一辈对孩子都过于溺爱,因此,大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太好。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期的禁锢,不少教师也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是一味追求高分,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例如“满堂灌”、“题海战役”、“批评加教训”等,使不少学生养成了上课开小差、作业潦草,撒谎逃避等坏习惯。
为了改变现状,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使学生认知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1.习惯: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
2.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自动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习得,使之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熟、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将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在研究好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语文、数学、综合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
三、研究的依据
1、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首先,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互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遵循的规则。其次,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培养的黄金阶段,农村小学生因许多因素,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2、名人名家的有关教育思想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
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教育家洛克
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无疑,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 培根
3、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章节明确指出:小学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
四、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对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
2、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探索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