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如何去办理,办理的流程是什么

2024-12-17 11:34: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生育津贴办理流程:

1、产后3个月内把材料1-5交女方单位人力资源部。

2、填写《xx市申领生育津贴人员信息登记表》并由单位盖章。

3、个人执此表到爱人单位盖章并双方本人签字,返还女方单位。

4、女方单位每月5日-25日报社保申报,资金到公司帐后发给本人。

我国生育津贴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分两种情况:

一是,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8天;

二是,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期限一般为98天。部分地区对晚婚、晚育的职业妇女实行适当延长生育津贴支付期限的鼓励政策。还有的地区对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扩展资料:

产假津贴:

1、2012年的新劳动法规定正常产假98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较之前90天产假增加了8天;

2、晚育假增加30天(新劳动法中未曾出现晚育假,地方出台的生育办法可能会增加此假期);

3、难产假。剖腹产、Ⅲ度会阴破裂增加产假15天;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

4、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5、流产假:怀孕不满2个月15天;怀孕不满4个月30天;满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42天;7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

报销标准:

1、在医保中心确认生育就医身份就医的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医院定额结算(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核定数结算)。

2、怀孕16周前的突然流产,非定点医院的急诊、产假期间产科并发症按核定的数额报销。

3、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高于定额标准,按定额标准报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育津贴

回答2:

以合肥为例子:

参保——生育备案——待遇申领

合肥生育保险享受条件

产前在同家单位连续参保至少满7个月

两个要点:

1、产前需至少连续参保满7个月,且不含补缴的月份;

2、这7个月需要在同家单位参保,而不是在不同单位累计满7个月。

合肥生育备案:办理材料和办理时间是确诊怀孕3个月内办理备案。参保职工自确诊怀孕后,本人或委托人应当尽早持本人社会保障卡、《生殖保健服务证》或《生育证》(及复印件)、结婚证、孕产妇保健手册直接选择的生育定点医院备案进行生育备案。

领取

核准后即可持社会保障卡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享受生育保险医疗待遇,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结算;生育出院后次月末(30日)以后凭《备案回执单》和身份证,到指定银行逐月领取规定的生育津贴。

扩展资料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合肥生育保险待遇

合肥生育医疗费用

生育的医疗费用

生育医疗费用最高限额标准

产前检查费用最高限额标准: 800元。

检查项目包括:测血压、体重,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套、免疫三项,B超等。

生育费用最高限额标准:

顺产:3000元;

助娩产:3500元;

剖宫产:5000元;

多胎妊娠的,每多生育1名婴儿,增加其基本费用的1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肥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回答3:

  一般生育津贴都是公司相关负责人带上以下资料到社保生育保险部门进行办理的: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计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3、婴儿出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4、诊断证明书原件及复印件
5、单位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
6、填写表格《参保单位发放全额生育假期工资的凭证》、《职工生育津贴申报表》
(表格需加盖公章,在社保局的网上下载)

  

回答4:

我家宝宝刚两个多月,刚刚去领完生育津贴。以下是我办理的流程:
首先,准备好材料。
生育津贴申领材料:
1、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本人结婚证原件、复印件
3、本人银卡复印件(备注本人手机号、姓名和开户行地址)
4、孩子出生证明原件、复印件
5、准生证原件、复印件或是在所属机构开具盖章的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原件、复印件
6、产前检查单据、B超单据和发票等、
7、出院结算单据
8、医院病案室复印的完整病例(包含入院、分娩、出院、临时医嘱、长期医嘱等的完整病例)
其次,去当地社保局生育科办理
最后,大约15工作日到账

回答5:

生育津贴申领的方式各地不同,有的地方是职工自行办理生育保险备案、申领手续,自行到银行领取生育津贴的。有的地方是单位办理生育保险备案手续,社保中心将生育津贴打在单位账户,由单位进行发放。不过,无论那种方式,办理生育保险待遇报销都有时限的。关于如何领取问题,应咨询当地社保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