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2024-12-16 13:50: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

  1.产生:

  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在当时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2.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广义: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相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3.发展:

  (1)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主是要运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完成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填制会计凭证电算化、登记会计账簿电算化、成本核算电算化、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等。

  (2)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和开展会计分析等。

  (3)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生产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等。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辅助决策人员进行决策的系统,它不是代替人决策,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提供种种科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帮助决策者能够选择到最佳方案,以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4)网络财务,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系统。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提供从财务上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

  它的功能有:实现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投资和网上外汇买卖等,支持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兑、网上报关等。

  二、会计电算化作用

  1.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凭借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能及时完成各项会计核算任务。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

  1.管理主体:财政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是,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2.基本任务: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

  (3)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4)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财政部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层次,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大纲。

  3.法规制定:

  财政部1994年6月同时发布了三个有关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文件:

  《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电算化管理部门

  《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规则》-----电算化软件评审部门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电算化软件开发单位

  1996年6月: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各级使用会计软件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