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军打仗,为什么不把粮草放在军营中?

而要离开大军放置,这样岂不是还要分兵来保护吗?
2024-12-21 18:59: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大量的粮草放置到军营不利于灵活作战,转移和撤退,粮草运输队伍需要无作战能力的车夫抗工,骡马这些人在搬运粮草时由于粮草沉重,行进缓慢。另外一旦被敌军突击放在军营中的粮草必然是敌军首先攻击的目标。当然随军不可能一点粮草也没有还是会让士兵随身携带一部分的。并有专门的部队保护一部。
古代行军,粮草是大事,储存方式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随军携带。这部分粮草是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证5~10天的口粮。其次是周边府县的官仓,一般在打仗前都会事先安置调拨粮草,保证大军数月之虚。还有就是专门的粮草仓库,这部分粮草储藏非常关键,一般都是储藏在隐蔽、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距离军队相对较近。能保证1~3日的路程内送抵前线。并重兵把手。
所以,随军兵营会放置粮草,但是不会很多。

回答2:

打仗时放火烧粮的例子很多啊 所以要把粮草放在隐蔽的地方而不是像军营这么混乱的场所 所以粮草一般离营帐有一定距离但又不至太远

回答3:

你试试

回答4:

1、平时有常备军,战时有招募军(其实就是拉壮丁)。或者秦朝时的方案,青壮男子必须服兵役,然后可以回家种田。战争时期再号召回来(类似现在的预备役部队)。这些人平时是不吃皇粮的,所以战争状态下要多养很多人。
2、军营是固定的(甚至是永备的),可以储存粮草,也可以有固定的后勤系统支持(如本地的粮仓按时就进供应),并且这些军营可以分散开来,由各地平均分担压力。战争时期,军事力量全部集中,一个地区肯定供应能力无法支撑,需要其他周边地区供应,而周边地区在压力过大时需要更多的周边地区供应,这就是系统工程了。以当时的生产力,仅运输需要的人力畜力就是个巨大的补给无底洞。
3、当时的水稻可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系列,产能很有限的。尤其战争持续时间太长,种地都没人,产能随着战争一起持续下降,更加加大补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