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总管大臣在清朝是几品官,下属的七司、三院是干什么的?

2024-12-22 14:18: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清代自关外时就建立了内务府这个其他王朝所没有的特殊机构,说白了,内务府就是皇帝的总管家,负责皇室的饮食起居和一切皇家事宜。因内务府任官者主要为旗人,且总体庞大、内部机构复杂,且行政上具有独立性。所以本文对内务府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之所以说内务府庞大,主要是因为他的名下设有60多个机构,如果再把某些机构下的分支机构计入,则有170多个,这个数字比六部的总数还要多。在鼎盛时期,在内务府当差的人数竟有3000多人,占了很大的比例。

首先来讲讲内务府的职官。内务府堂署,指内务府最高机构之衙署,所设职官有:总管内务府大臣,或称内务府总管大臣,无定员。康雍时期一般不超过5人,乾隆以后多在5人以上,嘉庆时6人左右,多时达9人。

总管大臣总掌内务府事务,并轮流值宿宫中、圆明园。此外,若皇帝亲祭奉先殿、寿皇殿、拜堂子等,皇后行先蚕、躬桑之礼,则侍奉、承应;后妃出入宫中,总管大臣1人扈从。内阁如用御宝,总管大臣会同内阁大学士监视用宝。

内务府总管大臣的品级清初时稍低,总管大臣为三品。因当时内务府是三品衙门,所用的官印系铜质,低于各部院。雍正元年始提高为银印;雍正十三年,内务府总管大臣品级升为六部侍郎同,为从二品,改铸给二品银印;乾隆十四年,又随侍郎同升为正二品,至此固定。

内务府堂署的职官,也经历由低到高、由少到多,最终正规化的过程。顺治十一年,仅设笔帖式16人,当时的主要机构是太监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裁撤,复设内务府衙门。康熙十六年增设主事2人,为正六品。

内务府堂署官最高职务是郎中,正五品。康熙四十二年,曾设立郎中1名,由河务官齐苏勒担任,此后再未设郎中,至雍正十三年又复设,始固定,而笔帖式,则陆续增设,最后固定为64人,此后,又增设委署主事。

堂署所设郎中又称坐办堂郎中,与其下主事等掌本府各支机构司级官,郎中、员外郎、主事以下文官铨选,以及章奏文移、本府公文、档册之查核等事。雍正十三年后,又增管本府各分支机构所办事之督催,并记录其功过,按期上报以定奖惩。其最重要的事务,是办理本府文职官之铨选。总管大臣外出,则在京事务由堂郎中代办。

内务府主体事务机构

内务府主体事务机构为“七司”和“三院”。七司即广储司、会计司、庆丰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和营造司。会计司、广储司类似外朝的户部。会计司掌内务府旗人人口及内务府地亩、庄园租赋之收支、稽核等,其相关衙署,有三旗银两庄头处。

广储司掌本府库藏出纳,供应皇帝、皇室用物及赏赐、典礼用品。另外,这两司还兼掌其他相关事务,如,会计司掌宫女、太监、乳母等选用,本府旗人之旌表;广储司掌各类器物之制作,织造等。

庆丰司,专掌本府京内外牛羊牧养之供用,这一机构职掌,带有满族皇室经济方面的民族特色。掌仪司,类似与外朝的礼部,掌皇室诸礼仪、奏乐及生育记录、婚丧嫁娶等事务,兼管太监之升降调任。都虞司,类似外朝的兵部,掌本府武职官员之铨选、甲兵之挑补给俸银等事,兼理府属山泽采捕事务。慎刑司,类似外朝的刑部,掌包衣旗人及宫廷役人之刑罚。营造司,类似外朝的工部,掌府属诸工程修缮及器物制作。

三院,为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上驷院,掌御用及宫廷用马、驼之牧养与供用。武备院,掌御用、官用武器等相关物品的制作与供用。这两个机构年的设置与清代满族皇室的尚武传统、重视骑射武事有关。奉宸苑,掌京城内外景山、西苑、南苑、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等皇家园囿及相关事务。

内务府是个十分复杂的机构,上面提到的仅仅是他的职官和下设机构,其实它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凡是和皇室相关的都有内务府出面,这些主要有上三旗包衣组成的天子家奴,事实上是皇帝最为亲信之人。因此,时人都认为,内务府是大清油水最多的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