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书要从楷书打基础?

2024-12-18 16:32: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楷书笔画明快清晰,笔法比较规范一致。

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因为行书的笔画变化丰富,又有连带牵丝,比楷书难一些,甚至难很多。所以,初学书法是不提倡从行书入门的。这一基本的书法学习理论,从唐代以来基本没有改变。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系统的楷书练习,才能了解汉字行书笔画和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才能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为学写行楷书奠定书写基础,从而练就一手合乎法度、流畅自然的行书。

扩展资料

楷书和行书是我们日常常用的两种书体,行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楷书的快写。

首先相对于楷书而言,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

众所周知,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即便是非常简单的字亦是如此。

而在书写行书时,通常情况下把起笔中的顿笔去掉了,采用了搭锋入纸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另外行书把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转折处不再使用顿笔,直接转了即可,提高了书写的流畅性。

当然,行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带,强调呼应关系,而在楷书中所有的笔画都应该是孤立的,一个笔画完成后才开始另一个笔画,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对于楷书可以说是“状如算子”。

行书除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之外,还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这种连带不仅有实连还有虚连,这种连带往往可以缩短书写的时间。

除此之外,行书在字形上还借鉴了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强表达的元素,起到一种简省笔画,以简代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回答2:

首先说楷书对行书的作用,大可分为两点。

第一为基础笔法对行书的作用。第二为楷书结构对行书的作用。

基础笔法一定要练,而且要练好。

它对行书的作用是:在高速书写下,能让笔画不虚浮,不弱。

而且,楷书的基础笔法是让你感受到提按转折的开始。

楷书?行书?草书?全是由笔锋的特性,也就是说通过提按转折来完成的。

楷书是提按转折的频率最慢的,因为写的慢,等到熟练之后,小楷的书写速度几个可以发到和小行书差不多的速度。

所以,基础的笔法一定要掌握,时间长了,熟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加快速度,加以一定法度,自然也就成行书。

如果不学笔法,那么就是笔虚,写出来的不是书法而是连笔字。

这种字的用笔就非常“虚”,他的笔力是逐渐转弱的,也就是说,一笔下来,越来越弱,不懂提按专业,不会利用毛笔弹性写字。

如此种练习,一辈子是写不好行草书的,写出来的字,只够蒙蒙外行的人罢了。

第二就是结构

结构,对行书的影响,比笔法要大的多。写楷书是为了正体,普通练功需要扎马步,根基不稳,套路再多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下推倒?

如不学楷书结构,那字写出来就是散的,没有呼应。

历代大家,他们的行草书,都是讲呼应的,即使偏旁部首离着十厘米选,他也能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字,而不是拆开的字。

这是长时间通过积累,掌握的结字技巧,可以随时变,可以跟别人不一样,但是一定有呼应!

这是一个几乎不写楷书,就临圣教序的同学写的。你能明显的看到这字,不管怎么看,都是歪的,只有几个字不错。后来见过他写字,是比这强不少的。

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学楷书,行书就可以写的不错的人。

当然,汉魏时楷书不一定是主流,那时候写的是行隶,就是以隶书为基础。

总之一定要有基础,想要拿出去给人看,基础是不会骗人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基础怎么样。

五年书龄,一个学三年楷书两年行书的人,写出的行书作品,肯定比一年楷书四年行书的人写出的行书作品要好不只一点半点。

这个你可以相信我,因为我就是活脱脱的例子,一个不信从行书自学就一定写不好的人,结果现实抽了我一个响亮的大耳光。

其实这个大耳光抽的蛮好,并不是为每个走了歧途的人都有机会被抽一次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水平高低。

当时放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第一转头去学楷书,第二继续学行书求临帖更像突破。如果想写的更好,想缩小和别人的差距,就要不断的找到自己的不足,去想办法改善。

可能一直学行书,偶尔写楷书可以成功,但是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明明需要五年就不再迷茫的事,何必花十年去做?更可悲的是有人三四十年还没出来。

记住鲁迅爷爷的一句话: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经验,一定是累计在众多失败后总结出来的。不要死钻牛角尖,偶尔从众不是坏事,也许大多人都选择的,一定是最值得的。

回答3:

行书不需要从楷书打基础。楷书是在唐朝才达到顶峰,而行书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达到顶峰了。楷书还没成熟的时候,行书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的作者苏轼,其本人坦承写不好楷书,但并不影响他的行书宋朝第一天下第三。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他的楷书比不上他的行书,也比不上颜柳欧。所以行书要从楷书打基础是严重的误导。如果按这错误理论去实践,苏轼永远写不出天下第三行书了。

回答4:

我不认为要从楷书打基础,我认为应从篆书打基础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