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性格形成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除去乐天派,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婚姻幸福的原生家庭,子女最容易有幸福感。父母婚姻幸福,家庭关系就和谐。家庭关系和谐,一家其乐融融,子女能从原生家庭里汲取源源不断的温情、亲情,一个人的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如果正面例子不明显的话,可以看看反面例子。那些性格不好,性格或暴躁或孤戾或凶狠的人,那些人格不健全,有人格障碍的人,那些迟迟不开心,从来不快乐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在那样糟糕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小孩,变成大人后也会掉进一个死循环,找不到幸福感。要获得幸福感,需要熏陶,需要体验,需要传递,就跟爱需要传递一样。
除了父母的婚姻幸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适合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健康成长。这里的适合,不是指让孩子一直处于压力之中,被压力压到透不过气来,压抑天性;也不是指让孩子“放飞”,完全回归天性。我觉得,两种都过于极端了。天性是一个中性词,有好有坏,虽然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对于天性,好的应该支持,坏的应该加以控制,而不能过分自由。
适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也许不一定很优秀,但一定情商很高,至少,她/他会是个开心的孩子。教育方式影响幸福感。
其实,还有一个原生家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说的,物质和金钱。如果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里,那小孩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下更容易养成幸福感;而如果小孩在一个需要不断考虑温饱以及其他物质的家庭里长大,那这样的小孩,相对来说,更容易长成一个悲观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幸福感满满。我记得我读小学时,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春游、秋游,或者其他一日游,但我从来没有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应该母亲说,能供你上学就很好了,不要奢望什么游玩。那时候还小,虽然没有闹,但其实很难过,我一直希望能和同学一起,多参加一些活动。物质对一个人的幸福感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说了物质,自然就会提到精神。相对而言,物质带给人的幸福感更直接,而精神,则更深远持久。也许没有物质,但因为有精神的支持,所以人也可以很开心。
以前没觉得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始终觉得就算我妈妈一个人带我,我也依旧可以活的比很多人好,做到比很多人有出息,但是我现在明白了,这种影响是另一方面,是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理念等各方面的耳濡目染。
我一直特别喜欢我一个闺蜜,我们从小就认识,刚认识她的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那会呢我是从农村转学过去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什么也不懂,在学校里很多孩子对外来人可能之前会有一点点的热情,但是很快就会消退,大家在各自的小团伙里玩着,没有人会去带一个外人,但是我那个闺蜜挺不一样的,从一开始就是她在带我玩,带我认清自己的同学老师,去哪里吃饭吃完饭做什么,然后带着我跟他们玩,其实那一段时间真的挺感激的,因为确实是对一个外来的人来说,这些帮助真的是难能可贵,是她让我更快的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与此同时我发现,她不光对我一个人好,她是对所有人都很关心,很善良并且非常有教养的那种人,说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其实能做到这种真的很难,就像我自己,根本做不到,比如我很佩服她的一点,她跟很多小学初中同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我就不行,我很难主动去跟一个人拉近关系,去联络感情,她是我唯一有联系的小学同学,但是这都是建立在她经常主动找我聊天找我出去玩的那种,我一直觉得你不找我我们就散了。他的家庭就是那种非常美满的,父亲特别有耐心父母很少吵架很幸福的那种。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与其责备父母、埋怨过去,不如把握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去修复自身的问题,你会发现,成长其实就是一条与父母和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