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啊 不是经常这样叫的吗 楼主*污蔑林黛玉*我不同意
一、事前背景。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当天在园中聚首的众姐妹中,独缺林黛玉,宝钗离开众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寻找林黛玉,而且还是直奔潇湘馆,在此间,她遇到的人是十二伶官,闲谈过后,也说明了自己的目的。然而在进潇湘馆前,发现宝玉进去了,宝钗在思量过后决定不去了,其心理活动如下:“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庚辰侧批:道尽二玉连日事。】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甲戌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罢了,倒是回来的妙。”基于部分林派对宝钗的几次在二玉交谈时介入表示极度不满,我想这个细节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倘若宝钗是知道二玉独处,其去电灯泡的可能性比较低。
接下来,书中继续交代了宝钗在离开后的动向,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再去寻别的姐妹。那么她为什么会来到滴翠亭呢?起因是一双玉色蝴蝶,也就是这该死的蝴蝶,让宝钗碰到了不应该碰到的。
二、事件当事人。
滴翠亭事件发生时的在场人物是宝钗,小红,坠儿仨。那么对手小红跟坠儿,是什么样的人呢?用现代的话说,她们是进入贾府的淘金者,不过方式不同,坠儿局限于蝇头小利,喜欢用顺手牵羊的方式。而小红则放眼大局,侧重于直奔权力人物。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小红获得了绝对的成功。再结合事前小红在宝玉那里的表现,可以说,若不是因为身份方面与袭、晴、秋、麝四大丫鬟的差距以及宝玉房中丫头的众多阻挠,相信其地位很快会凌驾秋纹、麝月,直逼袭人、晴雯。其心计,其智慧,从王熙凤见了她就想认做干女儿,好好培养这件事上可见一斑。因此,用“古灵精怪”来形容小红,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事件经过。
先说说一个成语,叫做“隔墙有耳”,出自《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这个成语从侧面证明了,人的好奇心,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即使事情是与自己无关的。偷听在我们看来,虽然显得不太光彩,但是事实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大部分人都爱偷听(包括我),权当听故事。书中对偷听的有过很多明的和暗的描写,比如凤姐,在盛怒之下去捉奸的过程中都不忘偷听;再比如王夫人的线人们,王夫人为何能够对府内情况反应敏捷?恐怕众多嬷嬷丫鬟的偷听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吧。因此,即使宝钗煞住脚往里细听,不能说是不合理。
至于谈话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一小子检到一丫鬟手帕,借此有意接近的问题。这件事情,用鬼子的话讲,就是“悄悄地说”。因为坠儿不可能一边磕着瓜子,站在屋檐下,一边笑嘻嘻地说:“嗳呀~~~~小红,芸二爷捡到了你手帕,你怎么谢他呀?”如果这样,整个大观园的都可能会认为小红跟其有染。举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例子,不知道大家在上中学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这样场景:自己好好的在看书,也招谁也没惹谁,忽然,以前的同学(异性)来借东西,事情完后,同窗的一大群人围了过来唧唧歪歪个没完,那情形,就差找块豆腐撞死。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都非常喜欢联想。在描写宝钗在偷听的过程中,书中没有任何的心理描写,换句话说,宝钗是纯粹在当故事听。
然而出乎宝钗意料的却是,2人竟然会意识到有人会偷听。从她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来看,一方面,说明了她们2人中有1人智慧心计都过于常人(而这个人只有小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偷听这种行为,在大观园是何等的流行!
综上,宝钗就眼前的事实所做的对2人的评价(“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庚辰侧批:道尽矣。】)不能不说是没有道理,虽然在这事上,她的评价并非那么正确,但她毕竟不拥有凭一部分就知晓整件事情来龙去脉的能力。
四、宝钗的应变。宝钗的机变与处事不惊的能力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首先是故意放重了脚步,【庚辰侧批: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这个动作,可以说是做得非常的到位,很自然的向红坠2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自己没有在旁边停留过。紧接下来的,便是林派与宝派互相掐得最为激烈的几句话“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庚辰侧批:像极!好煞,妙煞!焉的不拍案叫绝!】、“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分析第一句,其说出,与宝钗的动作是相互配合的。至于为何会想到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呢?在我看来,她能够用来铺垫下文而且也最能够提高掩饰成功率的人,只有林黛玉。为了向红坠2人表达“已经碰到人但现在不见了,外边不是只有她一个人”这样一个信息,首先排除了地位与宝钗不等同的人,比她高或比她低,都无法合理地达到“躲她”以及“嬉戏”这样的效果。那么能够达到这样效果的人,只能是地位与宝钗平等,平时又经常在一起玩的,基本锁定在其他11钗中,这11钗中,首先要排除的是可卿(挂了)、元春(进宫了);其次要排除的是巧姐(年岁尚小,不可能独自一人行动),妙玉(平时基本不见人影),凤姐(母夜叉,听到了话没反应,鬼都不信);最后要排除的是惜春(小且不爱管事),迎春(呆),探春(豪爽,性质跟凤姐相似但不是母夜叉),湘云(愣头愣脑),李纨(年长,不会富有童趣),最重要的是该5人见了宝钗,躲的可能性非常低。
另外一个因素,就要结合上面宝钗在去潇湘馆所碰到的人,即宝钗曾向12官透露过自己的行程,换句话说,即使小红最初对宝钗所提之人半信半疑,但事后在与众丫鬟的接触中,还是会相信宝钗所说的。
综上,林黛玉同志是最最合适的人选。
接下来的言辞,可以说是宝钗在利用了林黛玉之名后,开始巧妙地为自己和林黛玉2个人减轻偷听的嫌疑。滴翠亭的位置处于池水中央,如果不说成是自己看到林黛玉说成是在那玩水而是在其他地方,根本无法解释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里,这个破绽,无疑会使得前面所有伪装功亏一篑。由于滴翠亭周围是游廊曲桥,水离亭内的距离应该由廊的距离来估算,按照小型园林设计,基本会在1M至2M之间,当然大家说更远我也欢迎。宝钗说,林黛玉是蹲那,还弄水,客观上尽量拉开林黛玉与亭子的距离,之后又说林黛玉是看见她,才绕东面去了,这样,客观上使得林黛玉能够清楚偷听到话的几率无疑大大降低。
五、后续。
宝钗的计策获得了成功,即便是遇到了如小红般的高水准的对手。其应变能力实在是令人击节赞叹,相信即使小红能够知道真相,也只能够发出类似于“委座,不是我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的感慨了。尽管,这些措施,还是没办法能够让红、坠去掉对林黛玉的怀疑。但这并非是人力所能做到,红、坠的反应无疑像是惊弓之鸟,她们两人偷偷摸摸地交谈,自然是有她们偷偷摸摸的道理,然而其处境,就比如一小偷,在行窃过程中,听到刺耳的车声,不管是不是警车声,基本上都会因疑神疑鬼而吓个不轻。
最后,红、坠2人会对林黛玉的生活(所谓的风刀霜剑的生活,我还真没看出来)产生雪上加霜的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说,如果说宝钗故意陷害林黛玉,要利用红、坠,无疑这2人根本不可能对林黛玉造成有效地打击,4大丫鬟已经是小红等人无法逾越的屏障。如果宝钗想用宝玉身边的人来打击林黛玉,无疑袭人是首选,袭人若能为宝钗效命,秋纹跟麝月基本也会向宝钗靠拢。这样的形势,宝钗如果想要形成,基本上不费太大的精力。而事实上呢?她什么都没干。
综合全部所述,在滴翠亭这件事情上,宝钗所做的基本上是合理的,至少没有刻意陷害的成分存在。
叫的是颦儿。
当时小红与坠儿两个丫鬟在说贾芸拾到小红的绢子的事儿,这在当时是涉及“私情”和“传递”的不名之事,属于既不光彩,又“违法”的一类。宝钗当时在窗外,见两人疑心被人偷听、准窗查看,便“急中生智”------看书中写的: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 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 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 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就这样,成功地将“人急造反,狗急跳墙”的危险转嫁给了黛玉。
书中叫宝钗叫黛玉“颦儿”的,还有多处:
“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
“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真真颦儿这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
回目里也有: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六回回目
宝黛初见时宝玉为黛玉送字
引原文: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叫的是颦儿.后面为了强调,宝钗还故意问丫头有没有把林姑娘藏起来。
我记得宝钗叫的是颦儿,有空再看看红楼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