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吸引力法则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吸引力法则的实质不在于把能量吸引过来,而是我们自己“走”过去。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正面能量和负面能量是同时在你的周围存在的,吸引,就是你自己的取舍。当我们选择一个方向后,便会“团结”这部分能量。
以下是关于吸引定律的文书总结,但实质是自己要付出,同时对于已经付出的东西要平静对待,如果得不到也不要因此使你的心不平静。因为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即使“吸引”了什么,也要有自己的付出。
吸引定律是什么?
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原文:That which is like unto itself is drawn)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
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因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
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把这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
所以,假如共振性没有改变,则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样东西将会不断地持续扩大、成长。
这种成长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于自然法则的三大本质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挡它。
(E:举个例子,好比你开心的在想一件结果不好的事情,这样就不是同样的频率,你开心,说明你的现状态属于愉悦的频率,而你所想的内容并不愉悦,这样就不能够达成吸引,也就勾不成定律结果。)
两面·两念
凡事都有两面:你要的那一面,和你不要的另一面。
凡想都有两念: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和让你越想越不爽的另一念。(E:以上这两句是重点,如果你们能经常做到“越想越爽”的状态,就说明你们已经很熟练了,离成功也就近在咫尺了。)
你会激活吸引哪一面,取决于你到底激活聚焦哪一念。
当你持续激活聚焦让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穷可以转通,祸可以转福;
当你持续激活聚焦让你越想越不爽的那一念,通可以转穷,福可以转祸。
穷通祸福互相转化的条件即在此。
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就是这个意思。
福,就是得到所要;祸,就是得到不要。
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祸福是天定的、不确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预知的,不可改变的。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默许创造者。他们的磁场里混杂着许许多多不调和一致的信愿,要的他们想,不要的他们也想,所以祸福交加,混杂难辨。
对于一个自主创造者来说,宇宙是没有意外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祸福由我不由天,因为宇宙的三大定律是写得十分简单直白的。
你以为祸福是随机显现,随机转化,无迹可循的吗?
宇宙的三大本质说:一切的本质都是吸引定律在运动。祸福不是随机产生,更不是随机转化的,否则就违反了宇宙的自然法则!
宇宙里是没有意外的,包括穷通祸福之事。
吸引定律过程练习1:吸引小红帽(E:这个练习我现在已经做的很熟练了,我个人可以证明这个实验的真实有效性,所以请大家认真的练习,慢慢的你们会发现,原来人生真的可以过的很快乐,很轻松的)
吸引定律是自然法则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条法则。其作用范围大至宇宙,小至人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逃出其影响力之外的。
我们可以通过理论文字来认识它,但更有趣的方式是通过人生体验来领会它。
现在,让我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带你认识吸引定律。这是一个小游戏,一个小实验。如果你一切都做对的话,你必然可以得到一个一致的实验结果。
因为这是第一个练习,所以让我们从一个比较简单容易的开始。
吸引对象:小红帽
在脑海中想象你看到一个小红帽,也想象你听别人提起小红帽这三个字。用心地感受小红帽在视觉上与听觉甚至是触觉上的振动频率。(就是想象一个人带着一顶红色的帽子,要将形状款式和颜色想的越清晰越好,然后就相信一会你就能够看到那么一个人,之后就是毫不怀疑的等待着。)
然后保持一种预期心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面,(E:我个人已经不需要几天的时间了,通常几分钟后就能看到;顺利的话,一分钟内就可以看到了。)你会看到具体的红色帽子,或者听到这三个字,或者看到小红帽的故事。
小红帽不算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东西,但又不至于少到很难找到,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对象。
提醒:
因为我们是用意念来吸引物质,所以从投射到显化需要一些时间(会出现时差)才能见到这东西。
你有多快吸引来这东西,取决于你有多常想起它以及你有多相信/放任。(相信和放任非常的重要,而愉快的心情与相信也同样的重要,如果你怀着难过的心情去想,即使你再相信,你也不会看到任何东西的。因为频率不同。)
你的怀疑会延缓甚至打消它的到来。(E:怀疑是绝对不可以有的,而打消怀疑也是一开始最难做到的,一定要努力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够习惯不去怀疑。)
你不需要刻意去找,也不需要特别留意,它会自然而然出现在你的经验范围。
你要调整你自己对准小红帽的频率,你的依据是感觉。
你在想象小红帽的过程中要放松自己,绝对不可以用力。就当着是随意想想,不要有得失心。
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然后分享你们自己的心得。
如果你的频率对准小红帽的话,你会在接下来的日子看到、听到或接触到,任何跟小红帽相关的东西。它可能是通过报章、电台、闲聊,也可能是经过某家店面看到实体的物品,也可能是听到关于小红帽的故事。它出现的形式,其可能性是无限的,所以,请不要预设成见你一定会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到它。
吸引定律过程练习2:今天我想要赏识感恩的是……
赏识、感恩你目前已经拥有的,或你最近刚刚得到的,在吸引定律的“同频共振同质相吸”之下,你会吸引来更多同频同质的东西。
想要提高自己吸引力的人,可以在底下写下最近人生中有什么值得你赏识感恩的人事物……如果你想要吸引更多这样子的人事物的话。
我们鼓励你写下完整的剧情故事,因为这有助于你:每当你想起这段回忆的时候,可以很快激活当时的感觉与情绪,你就可以很快激活同样的吸引点!
赏识感恩 Rampage of Appreciation 是想法里面最纯净明亮的意念……
为什么我总是陷入不愉快的关系?
背景解说:
“为什么我总是陷入零和游戏?如果我要得到我所要的,我就不得不让他输;如果我让他得到他所要的,我就得不到我所要的!我们总是陷入一种你争我夺的关系,双方都想要占上风,但是到最后却发现其实双方都是输家!”
你是如何吸引并且进入一段关系的,决定了你们关系的基调……
当你是出于匮乏的感觉源点,想要借一段关系填补你的空虚或寂寞或贫穷或匮乏,你们的关系不可能会更好。
为了填补那匮乏,你会开始的时候先委屈自己,然后当你发现到对方不如预期就范的时候,就会开始施压勉强。
你这样对他,他也这样对你,谁先开始的,并不重要。恶性循环是自我强化的,如何开始并不重要。
带着这样的磁场进入关系,你们的关系只会放大原有的感觉,外加许许多多的摩擦生热。
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是得不到所要?
得到与付出无关,而跟达到共振和鸣有关。
任何你与之达到共振和鸣的东西都会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事实上你并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得到只是一种错觉……它只是流经你、围绕你而已,强加“得到”之名的人是你自己……
付出代价不是得到的必须,共振和鸣才是。所以任何你要了很久却还是没有到来的东西,不管表面上的原因是什么,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振动频率并没有对上你所要的东西的振动频率!
“当你付出越多的代价,你就越提醒自己“自己还没得到”的这个事实。当你付出越多的代价,你的注意力焦点就越是被锁死,而且往往是锁死在匮乏的那一面。这种情况之下,你越付出,就越得不到;你越用力,就把它推得越远。”
直到有一天,你已经筋疲力尽,绝望透顶的时候,你松手了,你不在乎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形势逆转,你之前苦苦追求的东西现在都回过头来追你了,一切得来都是那么的轻松不费力!
为什么有些人倒霉透顶之后会反败为胜,而另一些人倒霉透顶之后则再无翻身?因为前者最后学会放手,后者则加倍地抓紧拳头……
另一些相信付出才能得到的人,每当他付出一些,他就放任一些;他再付出多一些,于是他又多放任一些——这种人,就会经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相信杠杆效益的人,将会经验一分耕耘,多分收获。一个对世界恨恨不平的人,必然经验一分耕耘,而少于一分的收获。
至于另一些人,极少数的一些人,他们也没想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合理化自己的所得,他们只是很单纯的对自己要的东西“想到就会笑”,也没有去想要如何得到……他们只是很单纯的从想象中得到快乐与满足……这种人将会是世人所说的那种“傻人有傻福”。
我应该怎么做?vs 我应该怎么飞?
你不是活在一个以行动创造出来的宇宙里,你是活在一个以能量创造出来的宇宙里。
难道你认为地球是上帝一手一脚用行动搓捏出来的圆球吗?捏完一个再捏另一个?
你是活在一个以能量创造出来的世界。
所以,任何时候当你想得到所要,你要问的问题不是:我应该怎么做?
而是:我应该怎么飞(Feel)?(我应该如何感觉?How should I FEEL?)
任何时候,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你应该高飞(感觉很好)。
你唯一要做的事是:找到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闭合频差。
因为只要你这样做,吸引定律就会替你接手剩下的事……
【警告】
找到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不是行动层面(肉体层面)的事,而是意念层面(感觉层面)的事。所以如果你越用力,心门就越关闭,频差越大,感觉越糟,走到反面去!
如何闭合频差?
找到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然后稳住它。
如何稳住它?玩味这个想法,延伸这个想法,从中汲取乐趣,直到熟悉。
进一步的,当这个想法熟悉得像呼吸一样的自然,疑幻疑真的时候,显化就仅剩一步之遥了。
舒缓之想是什么?
舒缓之想就是 soothing thoughts,就是想了会让人放松心情,感觉更好,进而提高振动频率的念头。
舒缓之想需要练习,否则当你需要它的时候,你完全无法取用。
舒缓之想是特别设计的想法,用来对治带阻念头。
当带阻念头累积多了,我们会陷入负面情绪。这时我们就需要召唤舒缓之想出来,聚焦其上,我们的振频就能逐渐止跌回升。
舒缓之想为什么重要?
当你聚焦在舒缓之想,你就会感觉更好。当你感觉更好,你就与宇宙源能更和谐,你的振频就回升得更高。当你的振频回升得更高,你就会吸引更多美好的人事物发生在你的身上……
舒缓之想1:我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E:这个是帮助大家训练自己快乐想法的文章,大家一定要多练习)
我的带阻念头只会越来越少,而不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随着我已经了解了自然法则的运作,我只会释放掉过去的消极信念,而警觉地再不捡拾起新的。
我没有得到我所要的,唯一理由是我的带阻念头阻挡着自己。既然我的带阻念头只会越来越少而不会越来越多,那根据吸引定律,我的成功将是不可避免的!
舒缓之想2:熟能生巧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转念”显得有点陌生和笨拙,但是随着我不断地练习,我将会很快的熟能生巧起来。
随着我每一天的练习,熟能生巧将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我的熟能生巧,那就意味着:任何时候就算我暂时性的((磁场违和,振频失调))(out of alignment),我都会很快地寻找到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而回到调和一致的状态。
舒缓之想3:吸引共振和鸣的人
我不需要委屈自己,也不需要勉强别人,而只需要吸引共振和鸣的人。
我把自己的振频对准自己所要的,别人也把他们自己的振频对准他们自己所要的,剩下的组合配对都是宇宙总管的工作,不劳我操心。
舒缓之想4:放任而不抓紧
创造是关于如何放手由它,而不是一切有我。
在我诞生之前宇宙已经存在,并且秩序井然,运行精准。我要学习的是信任:因为绝对的相信而放任,而不是抓紧。
创造是关于如何放任,而不是怎样抓紧。
舒缓之想5:放任丰盛流入
我放任丰盛经由一切喜悦的来路流入,至于有条件还是无条件,我倒不在乎。
没有什么比我感觉很好更重要,只要是喜悦的来路,我又何必在意得太细?
舒缓之想6:你最近在忙什么?
我最近在练习调和我的能量。我最近在练习闭合频差,信愿合一。
我最近在练习舒缓之想,不断寻找下一个感觉更好的念头。我最近在练习释放习惯成自然的带阻念头。
我最近在练习挪入能够吸引来所要的感觉源点。我最近在练习如何把我的频率对准我所要的振动频率。
我最近在练习相信我的情绪导航,我在练习怎样跟着感觉走。
我最近在玩,在笑,在放松我自己,在练习连通我的源头,在放任圆满善,在放任丰盛之流。
我最近在练习信任,信任在人为的秩序以外,有着另一套更高的宇宙秩序,那套秩序叫作吸引定律。我在练习放手由它,我在练习放任自流。
“我最近在忙着练习如何让自己不那么忙,也能够吸引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最近在练习如何单纯的聚焦在我所要的东西,而不聚焦在我所不要的东西。
我最近在练习只聚焦在我所要的那一面,而从我所不要的那一面抽离。
我最近在练习“好生活”,而不是“讨生活”!
我最近在忙着让自己更悠闲……
舒缓之想7:没有输的余地
相信吸引定律而根据它来生活,完全没有输的余地。就算你无法得到所要,至少你也过了一段喜悦、充满自信和力量的人生。
你是否错过了来自心海的消息?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分的晚报突然涨了50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0块,甚至500块,你都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我们对情绪导航系统的敏感度也是一样。当你已经习惯情绪低潮的时候,或者习惯于活在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来自心海的消息都会被你错过,因为你的情绪觉知变得迟钝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了自然法则·情绪导航的观念,却觉得说人生好像没多大变化。
当你的情绪觉知越来越敏锐,很多时候当你一升起某个念头想法,你就会马上觉察到对应的情绪,知道你自己在创造所要,还是创造不要。
于是人生从此没有意外,你开始联系得起来所想的和所感觉的和所发生的,原来是一体的……
自然法则的三大定律:
吸引定律 Law of Attraction
自主创造定律 Law of Deliberate Creation
放任自流定律 Law of Allowing
自然法则的三大本质:
一切的本质都是能量 (重要,能量也有其量子力学的定义)
Everything is about energy
一切的本质都是振动 (重要,参见关于弦论的一些著作)
Everything is about vibration
一切的本质都是吸引定律在运动 (待定)
Everything is about Law of Attraction
放任定律是什么?
“放任定律说:如果我要享有自己的自由,我就必须放任别人享有他们自己的自由。”
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吸引定律,他就无法相信创造定律;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创造定律,他就不可能相信放任定律。每一个定律是下一个定律的基础。
每一个人创造自己的实相,没有任何人能够未经邀请而擅自闯入他人的经验造案,没有任何人能够强塞不要的经验给另一个人。就算是表面上看起来的迫害勉强,其本质也是出自共振和鸣的自然!
吸引定律与创造定律明定了:你所想的就是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还归己身的,一切都是“包含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任何你所聚焦的都会被你的磁场包含进来。
所以,如果你放任别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你就是放任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放任别人自由选择他们所要的,你就是放任自己自由选择自己所要的。
反过来说,当你不能够放任别人,你同时也失去自己的自由了!因为,
“当你不能够放任他人,你必然聚焦在自己所不要的;当你聚焦在自己所不要的,你必然会吸引来自己所不要的!
只有放任,你才能够纯然地聚焦在自己所要的,进而吸引来自己所要的。”
所以,放任定律是一个人享有终极自由的终极关键,因为它是和创造定律是密切相关的,而创造定律是和吸引定律是密切相关的。这三大定律构成了自然法则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放任的定义
放任,即是放手由他,任由他。放任即是放下想要操纵、控制他人与环境的欲望(控制外在的世界的欲望),让自然法则照着自己的方式走,而不施加人为的干预或插手。
放任就是允许自己做回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回别人。
你总是得到你所逃避的/抗拒的
你总是得到你所尽力逃避的,你总是得到你所全力抗拒的!
“逃避或抗拒,都只会让你与你所不要的套得更牢,粘得更紧。”
你无法逃避它而不注意它,你也无法抗拒它而不聚焦它……而你会得到你所注意的/你所聚焦的,不管那是不是你要的……
你用力在哪里,你就会”粘”在哪里。你用力在逃避,你就得到你所逃避的;你用力在抗拒,你就得到你所抗拒的……绝无例外!
你越想要避免的你越会得到,你越用力排挤的你也越会得到!
行动:逃避性的行动,或抗拒性的行动,不但无法抵消吸引定律所带来的强大磁力,反而会加重吸引定律的力道吧了!
(E:换个方法说就是,只要你不再去想你不喜欢的东西,忽略它,无视它,不再提起它,忘记它,你就能够远离它。)
想到就会笑
任何课题只要你能够达到想到就会笑的境界,那就表示你的振动频率已经提高了,你原有的死循环,其惯性动能在能量的层面上已经冰消瓦解了,很快地这将会反映到你的实相上:你的问题开始自我解决了,问题人物开始自动消失了……
死循环来自情绪死结,当情绪死结解除了,死循环也就破解了……
至于你要的任何东西,当你能够做到想到就会笑,它就已经是你的了,它已经在未来的某个驿站守候着你了。当你走到那个时间点的时候,你就会与你所要的人事物交会……
《把好运吸过来》练习1——三十天后破壳而出
这个三十天计划当然是出乎意料的好,我从没想过,人生竟然可以过得没有一丝一毫的挂虑,更没有剑拔弩张的压力与手足无措的恐慌;然而这个三十天的计划,让我的感觉好到这样的程度。我真的吓了一大跳。
“如果你真的想要启程,踏上这个美妙的旅程,并成为刻意的创作者的话,那么我强烈建议你,直接一头栽入这个三十天的计划就好了,不用再试其他的了。”
... ... 我跟负面情绪之间的牵连太深,要不是这个三十天计划,我可能不知道从那边著手,不管我认为这些道理有多么精简。
关于这个练习,其实天底下,全宇宙都找不出任何一个理由,可以证明这个你做不来——如果你真有心的话。
现在所有日子带给我的喜悦,都远比曾经我大胆期待过的还要多,这是因为我已经拿到钥匙了。
在进行三十天计划之前,你需要做点心理准备:
步骤一:如果你目前把心思集中于任何重大的,会导致严重的恐惧感的事情上面,请你马上把注意力转移,而且要离得远远的!
步骤二:每天都要有个“情绪跳跃”的新主题。请你每天都像个关于自己的新优点,来作为“情绪跳跃”的主题吧!
有了“情绪跳跃”的主题后,你这一天每次做“情绪跳跃”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主题;这等于是预先做准备,以便稍后在感到焦虑或有点闷闷不乐的时候,立刻有个改变情绪的使力点。
想出了本日优点之后,如果某个旧习惯偷偷的爬上了你的心头,而且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难以自拔的催眠状态中,心思牢固的绑在某个让你极为担忧的事情上面,那么你就可以随手以本日优点,把那些杂念给盖过去。
“接下来一点很重要:你每天都要赞美自己的本日优点,不管你选的是什么主题有多离谱。所以这个本日优点就是你这24小时内左思右想的主题!这种分量集中而且能量很高的主题,将能迅速的使你打破旧有的焦虑习惯。”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计划都写在这里了:
一·不去想任何令我感到焦虑的事情。
二·到达这个心境之后,立刻把心思转到自己的本日优点上面,也就是做“情绪跳跃”。
吸引力法则——如何创造良好感觉
01.成事靠的是感觉,而不是念头。要成事就得先用感觉把自己的愿望化为真实。先体会到愿望成真的美好的感觉,愿望就会成真。(「需求」源自恐惧;「想要」源自于兴奋)
02.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每天流出的能量所塑造而成的。你的念头,决定了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决定了你的振波;而你的振波,就决定了你所吸引的未来。(是你所释放的能量在决定你的未来。)物以类聚(释放怎样的电磁波,就吸引怎样的人事物。)
03.注意自己在动甚么念头,以及这个念头让我们产生什么感觉。
04.学着去区分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
05.追随内在的驱策便足以令我们得到快乐。
06.勿再着眼于自己所匮乏的负面情感。勿再聚焦于缺乏甚么的感觉;勿再聚焦于「不想要」甚么;勿再聚焦于「我应该如何如何」;勿再聚焦于「怪罪这,怪罪那」;勿再聚焦于「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伪装的「不想要」:我要戒烟、我要走出债务的阴影、我要减肥…例:愈是不想被钱的事烦到,那么钱的问题一定会恶化,愈是不想孤孤单单地过节,就一定会孤孤单单地过节。
07.「不想要」会产生负面振波,不准自己去想那些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就会产生负面振波。
只要是称不上是如沐春风的感觉,就是「不想要」那一国的了。
08.想得愈多,这件事情被吸引到我们生命来的速度就越快。
09.令人舒服的感觉,比较接近我们存在的「根源」。
10.大胆地去梦想你想要的……追求快乐是你与生俱来的神圣权利。无论事相如何,都要保持好心情。在有目标的快活心情中生活.高频的振动保我们平安大吉.当你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幸福快乐的时候,就等于是穿上了一件百毒不侵的金钟罩。全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如何创造良好的感觉2
1)赞美自己
2)唱歌,跳舞
4)找出你甜美的自性
3)户外散步
5)每天早晨讲出十年内所有的想要,让感觉遍全身
6)立刻温柔地安慰自己
7)马上毫不留情地要自己坚强起来
8)找点乐子,就趁现在
9)即使糟糕透顶,也要心存感激
10)找出任何事的光明面
11)把最珍惜的回忆叫回来
12)跳入感激的感觉
14)随时沉浸在恋爱的甜美里
15)在高昂的情绪里藏个愿望进去,那个愿望就很有可能成真
16)要精准地想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快乐地浸润于其中
17)你晓得自己想要的目标后,一定要处于彷如心愿达成的快乐(狂喜、兴奋飞扬)境界,并且要避开愿望落空的那种感觉。
18)一次又一次问自己「为甚么」想要ABC….,就能活跃振奋起来。
19)企图愈多,能量愈多(想要+期待=企图)。
21)「想要」会带来热情,热情会带来愉悦,而愉悦会带来更多的「想要」。
热情就是活力,有热情就能创造。
22)「想要」就是创造;「想要」某些东西——并让想要的目标成真——就是你存在的理由,而真实丰足的人生,亦寓于此。
23)要挽救情况,让事情不要越变越遭,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转移注意力。
不再把问题当作是生命的中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令你开心的目标上。(身历其境去体会美好就OK了)(身历其境地享受愿望成真的感觉就行了)
24)把开关打开:把自己的心思,从「不想要」上面转到别的地方。
只要打开你的阀门,别的都不用管!
25)跟着「导引力量」走
26)每次集中十六秒,每天共鸣个三十分钟
27)用你的愿望去设定你的能量,并且让这个能量先你而行。
28)金钱的进帐,跟我们释出的负面能量,正好是成反比的。
「你必须能够在任何情境、任何地点、不管你跟谁在一起、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随时散发出高频的能量。就会沉浸于无尽的兴盛、富裕与成功之中。」
当然不是了,只是一种被总结出来的现象概括而已,只不过施加了作者自己对本质规律的理解。
其实,对同一种现象后面的本质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流派之分,(上面的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认同了这现象,但是对于本质有自己的理解。呵呵。)
吸引力法则就是一条很典型的“成功学专家”提出来的理论,这些结论并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推导,只是圈内人(成功学圈)的一种“共识”而已,套用了一些“超前理论”,就像当年的“地心说”,当时阶段可以“解释”现象,但未必就一定是最终解释。
能举出反例的或者未得到科学验证就不能算真理。成功类书籍中提出的理论一般都不是真理,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只能算是假说,一般情况下对大多数人具有适用性、有效性。
成功学类最开始基于的理论应该是卡耐基的,然后是拿破仑希尔的,然后研究的人就多了起来,他们都是从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然后教你沿着同样的规律去做,那么你也能获得同样的结果。这些规律,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能用它们来改变自身。
但是越往后就事情就开始变味了,现象规律都已经被前人总结出来了,后来的“成功学大师”要出头怎么办?有办法,就是用各种花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现象规律,新瓶装旧酒,这样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求严谨,只求吸引眼球,语不惊人就无法造成轰动效应就没有人买书听课。。。
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有人总结出了某种现象,那么也会偏向于认同这个人给出的解释,这给了成功学很大的商机。
就这样成功学有了很多流派(国外成功学/励志教程超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主要理念。但是你要理解之后就会发现你要做的还是以前成功学大师的那些东西。
不信可以抛开理论去看看他们具体要求人们是怎么做的,再比较一下之前的成功学经典,那些倡导的内容是不是你早已知晓……
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作为我们读者要擦亮眼睛,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出那些能帮助我们成功的规律来运用,但是对于那些“超前”的解释我们也应该保持一份理性,毕竟我们喝的是酒,又不是瓶子。
其实,这和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一个道理,我们可以不用信佛,但依然可以参禅修心研究佛的智慧;不用信耶稣,也依然可以去教堂坐坐,随时感慨“oh my god”。
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选择信,且只要你信了,不管信哪个宗教,都能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但你不信也依然可以活得很精神很精彩。
存在。
【定义】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心理上需要寻求一种归宿感,从而获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发展】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 Unveiled: 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克·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 Vibration or 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 MacLelland) 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并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概念,之后,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被贴上了诸如“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色各样的标签,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Ernest Holmes)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The Science of Mind ),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Dr.Raymond Holliwell)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Working With The Law)等等
在此之后的半世纪中,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陈。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Jerry Hicks)和埃丝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The Teachings of Abraham)《情绪的惊人力量》(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 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因为这些书籍的畅销,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再次广泛被人接受。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电影才真正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
电影《秘密》在全球的广泛关注创造了同名书籍《秘密》的诞生及热销,《秘密》书籍一经出版,便横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各大图书排行榜,创下美国赛门‧舒斯特出版史单月再版破200万本、四个月销量破500万本纪录,并荣获“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之后,有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籍井喷版的出现在全球各大连锁书店以及网上连锁书店之中,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关注“吸引力法则”的热潮.......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一些国家,这股“秘密”风潮也是风起云涌,掀起了新时代新的心灵励志风潮。甚至有专业人士称这本书为“心灵励志圣经”。在大陆,本书已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我认为是存在的,因为我试过。我体会过思想的力量,并且我坚信也能感觉到思想的频率,这就涉及量子了。当然,这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明白的人一看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不明白的人永远也不会懂。
当然存在拉
我学了催眠后,知道吸引力法则的
超级榜
而且吸引力法则不仅影响你自己,还可以带动身边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释放正面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