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对对联,过去是学生的启蒙课程,也是旧文化人的日常游戏。
现在,喜欢它的人们也为数不少,大家往往在虚拟社群中,出个对,对个对,觉得挺好玩的。
但初一接触对联,还是有些小麻烦的——要么对仗不太工整,要么平仄不太调和。但悦华觉得,随着深入学习,这两个问题好解决。
初学对联,应以立意为先,要解决好构思的问题。
古代有个笑话,讲一个富户延师教子,先生出对:“门前绿水流将去。”熊孩子对曰:“屋里青山跳出来。”
看学生的对句,对仗也好,平仄也调,可就是连基本的逻辑也不通,更别说有意境了。
其实我们初学对课,也和那个学生犯一样的毛病,往往习惯于先考虑语言文字和结构形式,然后再考虑意义与意境,其实,这是一种构思上的本末倒置。
下面悦华就以自己在某平台上的对句为例,谈谈怎样快速构思成对。
首先,分析别人所出上联(或下联)的意义或意境,力求意义相关(或相反)与意境相谐。
比如@山居抚琴君出一下联:夜柳纷纷下钓丝。他还附了一张图(如下):
对对联,想要玩转也容易丨浅谈怎样快速构思成联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柳条披拂,丝丝下垂到水面,真的就象垂钓者纷纷甩下的钓丝。
这一联抚琴君显然是由此图获得启发,写出了这个极富生活情趣的妙句。
那么我们如何去对呢?最好也从此图出发找找突破口甚至说灵感。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心是一轮月影,这显然是“夜柳”中“夜”的来源。
还有,句中把柳条比作“钓丝”,那我们应该联想到鱼。
这样月与鱼这两个意象就可以成为构思的中心了。
悦华所对的是:江鱼急急吞月影。
——江鱼急急吞月影,夜柳纷纷下钓丝。
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月亮的影子投射入江,傻鱼儿以为是食物,急怱怱地围上去吞食;垂柳们看到,赶紧抛鱼线钓鱼……
(严格地说,“月”与“钓”同为平声,不好,是不是可改成“蟾”或其他呢?联友教我!)
对对联,想要玩转也容易丨浅谈怎样快速构思成联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诗歌典故或前人成句中寻找灵感,快速完成构思。
比如这一联:
拔剑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
望峰惕息,借吾青梗断红尘。
上联为@花干谷君所撰,下联为悦华拙句。
花干谷君是从文化名山泰山的楹联中获取的养分——原联为“登高极目,从此俗虑自消沉”。
想下联时,悦华联想起李白的《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视徒隶则心惕息”等句。
而“青梗”一词则是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青梗峰。
这一联,总体上都在写登上泰山,在高处产生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上联俯襟而忘俗,下联仰望而出尘,意境和情思上应该是比较合拍的。
当然,悦华所写的有明显的斧凿痕,望方家不吝赐教。
对对联,想要玩转也容易丨浅谈怎样快速构思成联
第三,我们也可以从语感出发,快速完成构思。如下:
碧岫松边人似鹤,(@落花人独立9813君)
绿筠帘外水如天。(悦华海音拙句)
这一联句的构思情况是:首先看到了落花君上联的“人似鹤”,立刻想到了“水如天”三个字;然后再看“松边人似鹤”,开始想“什么外水如天”;最后看落花君的“碧岫松”,再想是“水晶帘”啊,还是“翠竹帘”啊,终于确定“绿筠帘”。
当然悦华拙句同样拙的可以,同@撷芳词君的“烟霞境里剑如虹”不能同日而语。
以上是悦华总结的快速构思对联的三种方法,初学乍练,肯定会贻笑大方。
但悦华的初心是与诸友分享心得,绝非卖弄,所以敬请诸师友批评指正;但同时悦华也希望不喜此道的朋友勿喷。
对联没有什么技巧,但是,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清代名将对联(通翰斋)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