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①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④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②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②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③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①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②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③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④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馈。
①教师的情感表达会作用于教学对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反应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③教师要针对学生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
(6)贯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作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能间断,不能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