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专题教研活动材料

2024-12-15 20:28: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主题的确定

新课改实验至今,很多教师学习吸收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大胆尝试和探索。但应该看到,我们教师在有了先进的理念后,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操作。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种种“低效”现象,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和教学理念急需提高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厌倦、自信心丧失等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一个低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科知识掌握不牢靠。教师为了考试分数,往往利用课余时间补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让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究其原因,除却教师工作责任心因素外,教师长期工作所形成的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惯性使然,对一些问题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觉,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为此,我们把这一问题作为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主题。

二、行动研究

(一)查阅资料,理论学习

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有效的组织教学;重视教学时间的把握;重视教学素材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预设练习等方面。

(二)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

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神了理解后,我们接着进行了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大家共同选定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在李春梅老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其他教师对本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剖析研究。本研究活动,使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

1、要认真研究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

2、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景,使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三)课堂观察与研究

教师听课,课后研讨。

[课例展示]

作课教师:李春梅

教学内容:冀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弄清平均分、几份、一份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篮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2个苹果和2个篮子)师:2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篮子里,每篮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篮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篮子里,每篮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 2 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师说明二分之一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2、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练习:下面的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二)认识几分之一。

1、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并把其中一份涂色。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师:大家看,这几位同学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是为什么呢?

2、用同样的办法让学生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并展示。

3、师:请同学们回想折纸的过程思考2、3、4各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课件演示并加以说明。

4、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用合适的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3、填空。

4、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5、游戏。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总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

[研讨记录]

孙文香(主持人):刚才我们听了一节李春梅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知识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的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首先请李老师进行说课,并谈谈本节课的反思。

李春梅: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们熟悉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几分之几。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曰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课后反思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侯璐瑶:李老师教学开始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分苹果,通过让学生观看4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两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怎么分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平均分,同时教师留下悬念,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怎么分呢?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到了分数的作用和必要性,也让学生在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小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分苹果的问题入手,导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李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图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并且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做法,并请不同折法的学生充分交流,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取的数学知识才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的。课上李老师关注了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上交流的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张红艳:学习需要动力——即学习的欲望!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

当然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导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投入学习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即把学习当成一种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的关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很难想象,面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再高明的教师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益。 李老师从分苹果导入,到动手折纸操作感受平均,多媒体演示1/2、1/3、1/4的大小,以及利用游戏巩固知识,始终将学生的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王福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李老师就是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要重视学的过程,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就重视了学的过程,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思考、去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掌握、巩固新知。

在听后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学生合作学习时,你能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2、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重点、难点及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时,稍微多用一点时间,再强调完全重合、平均分,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这些词语就表达的完整了。

刘冬梅:有了学习的欲望,不等于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欲望,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方向。

首先,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强,不能形有而实无或者“蜻蜓点水”。

例如我们课堂中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小组学习时,对组长的要求、每一个成员的分工及要求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当然,实践花费的时间相对少了留给学生思考、比较、总结的时间就相对充沛了,学习主动了,效益也就提高了。

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结果依然是在老师的指挥下盲从,就会成了老师手中操持的木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着手点与突破口!在这方面李老师做的非常好,在学习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数的关系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杜凌飞::“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益也就也自然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出发点与归宿!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平均分时,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