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条件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一是外汇占款;二是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两项合计占32.15%(1994-1998年)。而发达国家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依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因此,逐步减少对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必要条件。
发达国家的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主要靠平准基金,我国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外汇,首先要改变结售汇制度,允许出口创汇者有一定的外汇留成,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是规定央行每一年内允许收购外汇的货币发行,不够部分可以获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优先权;再是进行金融创新,发行储备债券,解决经济发展目标和外汇目标的矛盾。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应继续坚持和粮、棉、油库存挂钩的原则,严格控制再贷款的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不足的部分,应通过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并把金融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化改革
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其有效运作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至今只有美国运用最为经常和普遍。因此,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的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要体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相互协调配合。(1)分工上要有所侧重。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侧重于调节商业银行资金的中长期流动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用于调剂商业银行的短期头寸。(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侧重于总量上的调控;再贴现主要用于结构调节。(3)确定合理的利率结构。金融正常运行时,央行合理的利率结构应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抵押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特殊时期,央行可向有危机的金融机构发放低息特别贷款。
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改革。(1)明确规定再贷款的资金用途。规定再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2)逐步取消再贷款分配的行政性质,使再贷款真正成为只对总量负责的间接调控手段。(3)为了保证央行资产质量,开办抵钾贷款业务。
系统引进再贴现业务。(1)首先要明确再贴现资金的使用方向。要在金融法中明确规定再贴现资金只能用于商业银行弥补支付手段的不足。(2)明确再贴现业务的票据品种。央行应定期公布优先再贴现的商业票据种类。(3)解除再贴现的额度限制。把再贴现率作为唯一控制再贴现规模的手段。
加快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1)央行应进一步加大收回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以消化准备金率降低所释放的超额准备。(2)规范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因为只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时,商业银行有资金需求才会首先进入公开市场。(3)调整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使债务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4)扩大交易工具。包括发行面向银行的短期国债等。(5)增加交易主体并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
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1)应将准备金的计算方法由时点余额改为平均余额,考核方法由绝对值改为乎均值。(2)按存款期限长短确定分档准备金率,以规范不同性质存款的信用创造规模。(3)分两步彻底停止对准备金支付利息。金融机构不能将央行的存款作为它赢利的“避风港”,央行的货币供给才能全部进入生产领域。
这是不足的原因分析--------贸易、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过多和外汇占款剧增,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的非受控性增加和扩张效应,使央行为实现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紧缩性质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
国内资本市场如股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的流动,使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流入股市,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所依赖的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都是依靠银行系统的,银行系统资金向资本市场的分流也就弱化了银行系统在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也会影响投资、消费,也会吸引国际资金,从而,也会对通货膨胀、汇率等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冲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
美国经济的衰弱与美国的持续降息,中国的持续加息,使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加剧,以及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剧,使大量美元资金寻找流入中国的途径,从而造成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冲击。
还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或多或少是垄断的,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因此,我想央行在制定和实施我国货币政策时或多或少会有些主观因素在里面吧,而不是靠市场要求去做,因为,根据市场规则去实现一个政策目标,比如实现物价稳定,通常要付出经济增长放慢、失业增加等沉重代价的,而央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更折中一些吧,然而,这也往往造成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武大金融双学位?同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