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学家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瑞士在军事上保持高度警惕,另外也是因为当时的瑞士向希特勒做出过巨大妥协。
1815年,在拿破仑战争中获胜的各国在维也纳举行和会,《维也纳会议宣言》最终宣布瑞士为欧洲的永久中立国。1860年加埃塔保卫战后,瑞士雇佣兵彻底告别战场。这个以武开国的联邦国家,从此开始崇尚和平中立。
此后,比利时和卢森堡也谋求“永久中立国”地位,并且分别根据1831年的《伦敦协约》和1867年的《伦敦协约》先后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比、卢两国在一战中遭到德军入侵,它们的永久中立国地位被破坏,后经1919年《凡尔赛和约》废除。
但瑞士在一战中保住了“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位于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各国对瑞士的影响力十分认可,因此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度确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国际联盟的总部也设在瑞士。
扩展资料:
瑞士联邦面积41284平方公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瑞士有人口约700万人。官方语言为德、法和意大利语。首都伯尔尼。
瑞士于1648年独立,奉行中立政策。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瑞士宪法规定,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为主权州,有自己的宪法。宪法规定,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宪法条款、签订期限为15年以上的国际条约或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经过公民表决并由各州通过后方能生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蒙古想成为“永久中立国”?瑞士花了300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永久中立国——瑞士
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人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还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1]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2] 孟淑贤:《各国概况.中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此数据为1994年数据。
[3]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4]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5]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6]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7] 季泰:《纪念二战胜利瑞士银行尴尬》,《文摘报》1238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
[8] 刘琅珂:《保密制度也保了“黑钱”》《环球时报》 (2002年05月27日第11版)
[9] 《血染的黄金——瑞士“纳粹黄金案”始末和瑞士银行保密法》http://www.hongtatimes.com.cn/htsb577/index3/index8.htm
[10]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参考资料:http://www.lsfyw.net/Article/Class64/Class67/200506/3480.html
地形问题 山地多 坦克不好打。。瑞士金融好。。瑞士银行。。德国纳粹很多资金都是存入瑞士
打它不就完了,打下了还中立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