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高分100)

请教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
2024-12-03 00:23: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摄影基础知识详解

  胶片/感光传感器
  胶片的主要参数是指胶片的感光度,用ISO值来标示(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简称)。ISO值越大,胶片感光传感器的感光度越高,越容易暴光。
  光圈
  相机镜头内有一组重叠的金属叶片,其所围成的孔径大小和开放的时间决定了一次成相的暴光量,也产生了相机的光圈和速度。
  在暴光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光圈越大,那么胶片的暴光量就越大。用f/数值来表示。一般相机的光圈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光圈值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也会相应的加倍或减半。
  快门
  当然主要是指快门速度。上面已经提到了,有金属叶片的开放时间来决定。现在很多相机的快门速度都由相机自身的电脑片控制。在传统相机或一些半专业以上级的相机中,相机的快门速度仍需手动,主要包括以下,由慢而快,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秒,在一些更专业的相机中,还有比这些更长或更短的快门速度设置。同样的,快门速度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加倍或减半。
  光圈和快门的关系
  光圈开得越大,相对的暴光时间就需要越短(特殊条件下的情况不算),有很多种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得搭配可以得到相同得暴光值,但暴光效果却未必相同,因为还涉及到景深的问题,在后面再说。具有最大光圈的镜头被称为“快镜头”,因为这种镜头可以搭配比较快的快门速度。
  (二)、相机的操作模式
  现在的一些数码相机的低档型号,也就是所谓的家庭用型,大都还都是全自动对焦暴光的傻瓜机。中档以上的相机则存在手动模式和半自动模式两种基本的暴光模式。这和传统的相机基本相同。
  手动模式
  并非所有的相机都可以。选择手动模式时,你可以不用理会测光表所提示的组合参数。你可以完全自动的选择光圈和快门值,如何理想的暴光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喜好,当然也需要自己多加练习。
  半自动模式
  很多相机都提供至少半自动模式这样一种暴光模式。一般先固定光圈和快门速度中的一项,而让你调整其中的另外一个。随即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光圈优先模式或快门优先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先选定光圈还是先选定快门速度。
  情景模式或者叫特殊题材模式
  其实这种模式现在很流行,在canon G3、G5,olympu730以上级别等很多中档的所谓半专业级相机中设定了一个旋钮,我们可以采用风景、运动、人物等模式而省略手动的步骤。其中风景模式一般会考虑到景深问题,运动模式则偏重比较高的快门速度,人像模式会偏重适当的大光圈等,电脑芯片所决定的暴光组合往往要比一些初入门者的决定要理想的多。
  (三)景深
  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些照片的主体和背景都很清晰,也看到过只有主体清晰,而周围失焦的照片。要产生这些效果,就要涉及到景深的问题。
  当选择比较快的暴光速度时,通常我们需要采用比较大的光圈,这时景深就会比较短,相片的清晰范围会比较小,有些景象可能就会比较模糊;而如果把快门速度调慢,那么光圈可以调小,这时也有可能会使画面中默写杂乱的你不要的部分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控制景深问题是摄影中的一个初步而又重要的技术。
  概念
  简单说,景深是相片景象的清晰范围。理论上说,只有处于对焦平面的物体才是清晰的,但由于肉眼的辨别率,所以一般情况下焦平面前后的一些物体也会表现的很清晰。
  景深的相关因素
  镜头的焦距
  镜头的焦距不同,景深就会产生不同。长镜头可以产生比较短的景深效果,短镜头可以产生比较长的景深效果。
  光圈
  一般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镜头距离主体的距离
  距离主体越近,那么景深就越短。反之亦然。
  景深的范围
  一般而言,如果使用不是很特殊的镜头,景深的范围可以包括对焦平面前方的1/3和后方的2/3的部分。
  (四)构图
  现代的高科技可以使对焦,测光,暴光完全由相机的电脑芯片控制,但只有构图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电脑在聪明也不能智能化到自己选择景色。
  三分法原则
  传统的构图原则,在美术上也是几百年的准则了。该原则主张主体不要放在画面的中央。在这个原则下,我门可以把一张相片分成上下和左右各三等分,然后把摄影的主体放在其中的某个交叉点上。例如当你要拍摄某个特写时,你可以把你最要表现的那部分(人物的眼睛、花朵的花蕊等)放在某个交叉点上。如果是范围较大的风景照,可以把地平线或海平面置于上1/3或下1/3的位置,主要看你想要表现什么主题。

  注意!光圈快门与影像清晰度的关系
  摄影最有趣的特征之一,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个因素总是影响另一因素。例如就影象清晰度来说,曝光组合的选择就能影响清晰度,当提到影象清晰度时,许多摄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摄体的移动,相机的震动,镜头的污染,景深不够,曝光过度,光渗,显影过度,胶片或镜头上有潮气等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曝光组合时,对摄影清晰度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即景深、被摄体的运动和相机的震动。对一个具体拍摄对象决定曝光组合时,这三个因素有时会互相矛盾,满足了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再三考虑选择怎样的曝光组合最适合你的表现意图。下面就这三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景 深
  从理论上说,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清晰地结象。但是实际上,在焦点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象也是较为清晰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请注意这里使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用135胶卷拍摄一个人物的头部特写,焦点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触印相,那么,在这张135照片上,从被摄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则在放大照片上,被摄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清晰。当你用这张135负片放大为12 X 15时的照片时,又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摄者眼睛前后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这张12 X 15时的大照片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后退十英尺远观看,这时,你又会发觉照片上影象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后退一些,则会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由景深产生的清晰度。这种"较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照片的大小和观看距离这两个因素。
  为了从理论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懂一个概念,这就是模糊圈。
  一幅画面,看起来是清晰或不清晰,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个细部的分辨能力如何。能分辨则感到清晰;不能分辨则感到不清晰。
  当镜头聚焦于某一光点(影象是由无数光点组成),在胶片上产生的影象并非真正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圈。不管这个圆圈多么小。直径都是可以测量的。这种在视觉上是一个点的最大圆圈称之为"模糊圈"。由此可见,对于放大为同样大小的照片,较小的底片比起较大的底片来说,模糊圈应该更小些。相机上的景深刻度也就是根据模糊圈来确定的。
  假如,制作大幅照片,或者用高倍率放大负片中的一小部分画面,便会发觉预定的模糊圈太大了。这样,即使是在相机景深刻度范围内的景物也会令人感到不清晰了。同样的道理,对于放大为相同大小的照片,小底片比大底片的模糊圈应该小些,才能取得清晰的效果。因为小底片的实际放大倍率来得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为清晰的影象,就不能死板地应用相机上的景深表了。而应该自己确定更为实际的标准。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大一档光圈的景深刻度。也就是说,如果实际使用f/8拍摄,景深范围则按f/5.6的最深来掌握。
  除了上述因素,在一张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镜头的焦距、光圈的大小、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
  镜头的焦距: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对于一只具体的镜头来说,当聚焦在某一距离,景深与光圈大小直接有关。然而,实际上对任何镜头来说,都有某种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尽管能产生更大的景深,但从艺术的效果来看;将是使影象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般地说,相机离被摄体越远,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把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想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那么就应采用短焦距镜头,小光圈和较远的距离。如果想尽可能缩小景深,那么就应采用长焦镜头、大光圈和近距离。应当根据画面的实际需要适当地使用这些技术。
  被摄体的运动
  被摄对象并非都是静止的,大量的被摄对象都是在运动之中。拍摄动体有两种方法:或者用足够快的快门速度把动作拍摄下来,使之产生非常清晰的影象,或者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之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影家。模糊的程度取决于所用快门速度的高低。根据照片的具体情况,模糊的影象可以表示运动的速度,也可以表示某种幻想或说明拍摄技术不高。
  通常,拍摄动体时,可以预先决定要怎样拍摄这个动作。是用高速度把动作拍摄清晰呢?还是用慢速度追随拍摄?是要使影象极度模糊呢?还是使影象中的主要部分清晰而次要部分模糊?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取得这些效果。
  清晰的动作。只要能有足够快的快门速度,就能把任何动体拍摄清晰(当然拍摄者的反应也要相当快)。然而,大部分镜间快门的最快速度仅限于1/500秒;大多数焦点焦面快门也只能快到1/1000秒。当时速为30英里的动体在25英尺以内,从相机前面横飞而过时,即使1/1000秒仍然会导致影象模糊。因此,要在照片上把动体拍清晰,就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动体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动体的速度很快,那么不要使运动成为相机前的横向运动,三是如果动体是快速横向运动,那么就用最快的快门速度,拍摄距离要尽可能远一些。对于这三种情况,第三种,可能用途最小,因为胶片上的影象可能太小。第二种,也许既能产生清晰的影象,又能表现动感。第一种,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会有问题。
  影象模糊。从图片欣赏的观点来看,影象模糊的动体照片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与影象清晰的动体照片相比,显得有趣得多,或者说更吸引人。动体影象应该有多大的模糊程度?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各人的爱好。但是,当你要使动体在照片上略有细部层次时,模糊程度就应尽可能小些。当然,这往往取决于影象各部分的实际运动情况。例如,拍摄一辆横向运动的汽车,可能是整辆汽车稍有模糊;而拍摄一个按同样方向行走的人,双脚可能非常模糊而身体却很清晰。
  当动体是前后运动(如步行人的手臂)或上下运动(如撑竿跳高)时,有一种用慢速度表现动态或动感的方法。这类动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到达极限,开始向反方向运动时,有一个静止点,如果在这个静止点出现时按快门,那么,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也能将动态抓住,这种方法有时对动态的表现还是相当强烈的。
  拍摄动体的另一种方法是追随拍摄法。追随拍摄法能让你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来"抓住"快速动体。这种方法用于对镜头作横向运动的动体,特别是运动方式单一的动体,往往是相当有效的。例如,用慢速度能把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记录得相当清晰,即便时速达120英里也能纪录得很清晰,因为这种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式是单一的。相反,对一个赛跑者来说,他的脚是上下运动而手臂是前后运动的,用追随法拍摄的效果将是身体部分相当清晰而四肢则非常模糊,因为赛跑者的运动方式并非纯粹单一。
  以上就是拍摄动体的几种技术。无论用的是那一种,在选择快门速度时,必须结合光圈一起考虑,以达到正确的曝光。
  相机的震动
  运用的快门速度越慢,相机的无意识的震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数人在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时能把相机拿稳。用比1/60秒慢的快门速度时就容易导致震动。如果你想找出自己持稳相机的最慢速度,可进行这样的试验。找一个轮廓清晰或细部影纹丰富的被摄体,拍摄时确保被摄体静止,然后手持相机用一系列快门速度拍摄,如从1/8秒到1/250秒。冲洗后,检查胶卷上各种速度拍摄的效果。要用高倍放大镜或把胶片放映在屏幕上检查(不要检查印放的照片),从中可检查出持稳相机的能力。比如你发现曝光时间慢于亚剧秒的效果都显示出相机在震动,这就告诉你,不能手持相机使用1/60秒以下的速度。使用慢于1/60秒的快门速度时,应使用三脚架或者通过某种支持物来稳定相机。
  摄影须知:看懂规格表—光圈
  光圈的意义
  光圈和快门是控制摄影时光线量的两大工具!我们在上一章详细的介绍了,这一章我们来认识光圈的结构。光圈指得是镜头中间开孔的大小,控制着胶卷或CCD曝光时光线的亮度。光圈其实就是依据人的眼睛瞳孔架构来设计调整光线多寡,端得是一圈薄且重叠的金属叶片组成,叶片开口构成一圆圈,放大或关小可以控制入光量。
  f光圈的单位
  光圈的大小是由它的光圈值(f- number)来定义。大凡所有的镜头都有这个光圈级数,在相机的规格表中,厂商通常会提供两个光圈数值(见附图红框部分)。这两个数据,一前一后表白的是相机镜头的最大光圈的值,两组数据一组是指在『广角端』时光圈,例如F2.6,另一组则是在望远程时,例如:左图的规格表中之数字相机是3X光学变焦,那在3X光学变焦端时,最大光圈就不是F2.6,而是F4.7。这个数字也同样说明,这部相机在变焦的过程中,最大光圈变化的范围。

  不论数字相机或是傻瓜相机,现今的光圈表示法,还是沿袭传统的作法。标准的光圈级数为: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f/1是最大的光圈值,上面的数列中,相邻的光圈级数,之后的级数是前面级数光量的一半。例如:一个镜头光圈设定于f/4,它让光线进入的量,是光圈设定于f/2.8光量的一半;或只是光圈设定于f/2光量的四分之一。
  光圈的公式
  光圈的数字表示,说来透得玄妙,竟是数字越大者光圈越小。其实光圈的大小,是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见加粗黑体字如下:
  光圈值(F Number)=镜头焦距(mm)/光圈口径(mm)
  我们以50mm标准镜头为例,假若其的最大光圈口径(也就是光圈叶片的开口,不是镜头的口径)是36mm,那么镜头的最大光圈值便等于f/1.4(50 / 36 = 1.4)。也这因为口径的大小受限制,所以最大光圈值也有其极限,目前135传统相机之标准镜头50mm之最大光圈为f/1.0,而数字相机则是以Olympus C-5050Z系列的f/1.8最大,其次的为专业级数位相机f/2.0光圈。一般光圈f/5.6以下,被称为大光圈;光圈f8以上,被称为小光圈。光圈愈小、景深范围愈广,画面愈清晰;光圈愈大、景深愈浅,画面愈模糊。我们会在下面另作景深的讨论。
  光圈的价值
  光圈大小的变化,不仅可以改变透光量,还可以控制景深。特别是景深的要求在人像拍摄中特别被强调。由于光圈孔径的最大直径主要受到镜头的镜片大小影响,也因此如要造大光圈,在标准规格下镜片就必须加大,镜片加大,连带着成本和制造费用就愈昂贵。在传统相机的世界中,光圈大上一级得,往往价格也会成等比级数升高。所以没有一支现世镜头,在制造时能拥有所有的光圈。一般用途的35mm相机镜头,光圈大多从f/1.4到f/22,大型相机(4X5)的专用镜头,才有光圈小到f/64,但却也限制其光圈最大值只能到f/5.6。
  光圈与景深
  在下图的范例照片中,将相机的光圈开大就可以加快快门速度,在昏暗的室内光线下很好用。大光圈可以让你,不用三脚架也能拍出稳定的照片。其次使用越小的光圈口径,景物前后清楚的范围也就越深,这也是景深的定义之一。
  在下图的范例照片中,拍摄时使用大的光圈,照片结果显示出相当浅的景深,只有中间的女孩是清楚的,而后面的景物则是模糊失焦。假如,使用小光圈拍摄,会拍摄出不同感觉的照片,例如:下图的风景建筑物,就是以小光圈拍摄的结果,镜头对焦在中间,可以看到深长的景深,前景和后景都足以让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楚。

  单眼相机机身,可以透过『景深预观键』,由镜头让你看到景深范围的变化。当把光圈缩小,在相机的观景窗上,可以看到景物变得越来越清晰。部分传统的相机镜头上还有景深刻度,你可以用它来计算景深的范围。
  双眼相机、消费级数位相机或是傻瓜相机是无法直接透过光学观景窗,以镜头最大的光圈来显现景物。同样你也无法把光圈关小,来检视使用其它光圈的景深。这是因为这一类的相机,为了节省成本,不将镜头与观景窗相连,而使用一个简单的第二观景器,因此不管主体在任何距离看来都一样清楚。

  传统与数字的光圈标示
  在传统镜头上,底部的环显示镜头所设定的光圈。最上面的环显示着镜头对焦的距离。在镜头设定不同的光圈时,有中间环上成对的数字与光圈级数相对应,让最近到最远的景深涵盖范围一目了然。这种类似工程尺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不过,数字相机的镜头小,许多信息又已经数据化,极少有能预知景深的数字相机,大多还需仰赖经验法则或数字运算。数字相机的光圈值也移往机背的TFT LCD屏幕显示,传统相机方有的LCD讯息显示屏,也逐渐被此一作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