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4年广州申请承办2010年的亚运会在无对手的情况下申办成功,这是继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我们国家迎来的第二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随着走向2008年奥运的步伐越来越近,亚运会在广州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申办的过程中,其他竞争对手都不战而退。本来是申办热门城市的马来西亚到最后也单方面退出,他们的官方解释是:“举办2010年亚运会的费用太昂贵,不宜主办。”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亚运会对于承办的城市来说是“烫手的芋头”吗?
一、举办大型国际赛事费用昂贵,警惕落人“亚运后经济”时期
广州的经济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GDP连年增幅保持两位数,2003年高达3450亿元,人均超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人均将增至10000美元,跨入发达国家门槛。而税收总额2003年超1000亿元,占全国的1/20。按照初步估算,广州2010年亚运会将共投入约70多亿元用于场馆设施建设维修和组办比赛。应该说承办亚运会、办好亚运会,广州有绝对的把握。但是,投入的70多亿毕竟不是个小数目,这还是初步估计而且都是纳税人的钱。从马来西亚官员的话可以得知,举办亚运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城市的影响首当其冲是经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亚运会提供一切所需只为了这短短的几十天比赛,这无疑是最不划算的投资。
雅典奥运会,政府到最后得到了一张24亿美元的超支帐单,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将下降到9年来的最低点,为3.3%,希腊副财政长佩屈斯度卡斯明确表示经济进入了“奥运后经济时期”。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情况更严重。为了21届奥运会,修建了豪华设施,耗费巨额财政,兴建的费用从28亿涨到58亿,组织费用也从原计划的6亿美元涨到实际的7.3亿美元。居民在这些年的税款单上要格外增加一项税款,为奥运“埋单”。
亚运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四个方面:①亚运会自身组织的运作与相关的工作。②基础设施和亚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③城市的市容建设,自然环境的维护。④比赛期间一切维持比赛正常进行的所有费用。在四个方面中,其中场馆与环境的建设是我们在2010年的亚运会开幕式前就必须完成的。这可以说是硬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任何设施的建设都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三个效应,即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要符合这三大效应,在动工前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调查研究是不行的,对选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整个亚运的设施建设既要以亚运比赛项目为实际用途,还要以促进亚运会结束后整个城市的经济繁荣为最终目标。
问题往往出现在大型的运动会之后,所兴建大量的体育馆面临着空置的命运,利用率极低,日久自然失修,若要防止风雨的侵蚀和毁坏,还要常年付给大量的维修费,日本政府对于曾经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长野运动场地,表示已经无力再承担其维修的费用。可见场馆的赛后利用与维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位于黄村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九运会辉煌一时以后,也一直冷冷清清,长期都是大门紧闭,根本没有利用起来,亚运会必然是它的另一个生机,不过距离2010年还有好几年,那么2010年以后呢?
如果我们不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宏观调控,严格把好开发建设关,眼光不放长远,不从根本利益出发,财政支出必然会超出预算,让广州纳税人的钱投出去却没有收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二、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
亚运会带给广州许多商机,除了体育产业以外还有旅游业、酒店业、零售业、餐饮业、交通业等。外来的消费群体带给行业的除了短期的利润以外,重要的是有以后长期合作、互利的机会。把这届亚运会作为一个商业合作的平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招商引资,开发广州市的市场,利用我们的资源和外资为我们创造财富。一切与体育有关的行业:运动衣鞋业、器材业、甚至健身业等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与国际企业洽谈,实行“我们走出去,他们走进来”的策略,将亚运会这个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亚运作为广州近年来一件最隆重的盛事,传媒宣传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的市民通过参加申亚的活动,每天报纸、电视、电台的宣传报道,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对体育赛事多了一份关注。在亚运的带动下,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增加不少,并且在全城运动的大氛围的熏陶下,体育行业零售业的销售额必定会增加,商家应加大开发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体育娱乐健身业这几年迅速发展,健身俱乐部、健身苑以连锁店的方式不断扩大经营,亚运以后会有一个飞跃。体育彩票事业稳步发展,作为公益事业的体育彩票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区居民的健身径走入了大部分的楼盘与小区。许多新的行业会逐渐诞生,例如体育信息服务业、体育培训业、各类体育专项的俱乐部,休闲体育等。
体育产业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其所占的比值会持续上身,要让它发展得又快又好,就必须借着国内外大型比赛的东风,对现有的体育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开发市场,抓住市场的脉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打造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牌。
第二届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第六届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举办了名为“2010年亚运会与广东体育产业发展”的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利用2010年亚运会来发展体育产业。 体育经济必须与国际接轨,只有与国际接轨,我们才能够持续拥有最新的资讯,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行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与国际接轨还能引进外面先进的成功经验,开拓原来没有的市场。
三、探索一套有自己特色“1+1>2”的承办模式,实现亚运经济的腾飞
广州已经成功举办了98届商品交易会,在第98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万采购商到会,比第96届增长5.5%。到会采购商位居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地区32967人,美国12352人,台湾省10315人,日本6199人,韩国5932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到会采购商数都同比增长两位数以上。由此看来,广州的交易会举办的一整套模式已经相当成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交易会期间,广州的各行各业为了让交易会顺利进行,都做出了许多努力。交易会在广州的蓬勃发展,与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与广大市民的热情分不开。
亚运会与交易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在一个短期内接待大量的外宾,同样是需要提供“两会”使用的场馆。外宾的食、住、行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亚运会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交易会的两倍甚至是三倍的话,那么不妨实行“1+1>2”的承办模式。1代表交易会,2代表亚运会。亚运会借鉴交易会的经验,交易会借亚运会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型交易会。
2010年的亚运会正好赶上了广州“2010年一大变”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将举办亚运与我们的环境建设还有人文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提倡“东道主精神风貌”,借此机会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卫生习惯和语言素质。
在亚运场馆建设方面,可将原有的两大交易会展厅利用起来,进行场馆内部改造。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室内项目可以在其中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们可以向北京借一些体育器材与可拆卸的建筑材料,将这些资源再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当然还可以利用原有的天河体育中心的场馆,奥林匹克中心等赛场。为了让比赛场馆在亚运会结束后继续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地,可以与一些高校共同建设体育馆。体育馆在高校内,既方便了运动员的比赛,也为促进全民的健身运动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场馆绝对不会被空置。
交易会期间,许多外宾觉得住宾馆太贵,会选择一些靠近会场的民居作为住所,短期租借使用。这个方法,政府也可以考虑。由政府统一向市民租借符合一定标准的部分民居,在比赛期间统一管理起来,让记者、工作人员等人住。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对赛前建设记者村等相配套的临时公寓,赛后这些公寓又必须要处理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好处,由于靠近比赛场所,可减少在路上的时间,减少体力的耗费,提高工作的效率。
全亚洲的体育健儿汇聚在广州同台竞技,所有亚洲国家的媒体也必然会将目光放在广州。广州有了一次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只有政策完善、环境良好、居民素质高,才能够向世界证明这个城市的实力;只有发扬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展示其丰富的内涵,才能够真正打动世界。广州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把这些条件都利用起来了,亚运经济才能够腾飞。
亚运会的成功对广州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州迈向国际化,提升竞争力空前加速发展的机会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赛前的带动作用,赛时的作用,赛后的影响。赛前是诱导,对相应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服务导致产业的创新革新,赛时是运动员带来短期的集中效应,赛后影响是长期的,主要是对体育场馆的维护
对房地产业产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番禺房地产业的发展,处在转型的时期,在此之前,番禺的房地产总体而言是是低地价,大规模的发展,今后通过亚运会变成高地价、高品质、高门槛的发展
有呀!
很多人来看
就要买票啊!
这样不就有经济收入了么
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