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全书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的基本面貌,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史诗作品,它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朝中权贵肆虐凶残,专权误国;中层官吏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交结官府,鱼肉乡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烈火,正是在这沉重压迫和剥削下爆发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官逼民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这一点来讲,《水浒传》写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作品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林冲、鲁智深、武松等的个人反抗发展为小规模起义,并最后形成燎原之势,揭示了农民武装斗争的基本规律。作者虽然肯定农民起义投降受招安的道路,但又写了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写了起义军受招安的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作品紧扣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生活环境,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一系列英雄的光辉形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且对历史演义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的史学价值,《西游记》的奇特想象,而《水浒传》很强的故事性,都是光彩照人。其实对《水浒传》中的不少故事我们早就知道,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表演),俗话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今天在这儿,我想在给大家讲一些英雄故事的同时,就我个人读《水浒传》的感受,来谈谈其中的一些门道。当然门道很多,由于时间问题我不能谈得太多,由于水平问题我也谈不了很多。下面我就围绕“人”、“逼”、“义”、“智”、“悲”五个字试着带着大家走进《水浒传》,体味《水浒传》。
一、《水浒传》里的“人”
为什么先说人呢?因为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呀!
俗话说得:名字有叫错的,但外号却没有叫错的。(联系学生生活)。梁山好汉108将个个是英雄,人人有外号,那么说英雄我们就先从他们的外号说起。
作者给这些英雄们加上外号,不仅简化了称呼,省了读者的力气,叫起来更顺口,有利于记忆,且提高了英雄们的“知名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外号确实涵盖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具体说来,这些绰号:
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
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
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大家还可以更细一点对他们进行分类。这些外号代表性强,有趣,一看外号便对人物了解一二,自然成为《水浒传》的亮点之一。
其次,从性别比例来看,108将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三位女性,占总数的2.8%,而男性有105人,占总数的97.2%,可谓比例严重失调,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性别有时与“职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他们是“匪”,自然男性多一点,退一步来讲,尽管只写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们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点,(从外号上就能体现出来)让我们从她们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阴柔美、病态美,她们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的缠绵和多愁善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水浒传》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发凸显出来。其实,说到这,我们不难想到里面的另外几位女性: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亲夫的潘金莲、与张文远私通的阎婆惜、与和尚有染的潘巧云等均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潘金莲被小叔子武松砍了头、阎婆惜被宋江摘了脑袋,潘巧云更惨,被杨雄一刀一刀剐了去,如此一来,“男尊女卑”思想在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者,从英雄们的特长来说,正如文中所说: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著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头巾,幸喜得先杀却“白衣秀士”,洗尽酸悭。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人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且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优劣互补,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所以水泊梁山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气候。
此外,我想谈一下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吴用、晁盖、宋江、方腊、柴进和高俅。
名为吴用,实则用处大大,正如文中所说: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从“智取生辰纲”的锋芒初露、晁盖感谢王伦时的冷笑、引文:“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林冲火并王伦时的煽风点火,“不要火并”“头领不可造次!”,这些语言当时当地无疑是火上浇油。到后面宋江放走高俅时的预言,无不说明他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慧的高低,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看他的预见性如何,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吴用绝对无人可比,他把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可他却始终以“难得糊涂”的境界来做个“独醒人”:跟着晁盖,他游刃有余,随了宋江他不去做强硬的反抗,而去做宋江的忠实信徒,轻松应对,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活得流线,活得圆滑,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吴用这个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梁山壮大他功不可没,梁山衰落他责不可脱!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一个歇后语:梁山军师——无用,他又确实无用!
晁盖作为“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他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切口碑较好,心胸豁达,坐上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然而忠肝义胆的他却偏偏欠下宋江一个大人情,“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并且这个人情自然延续到他的弟兄,于是乎,宋江的地位便因为晁盖的影响而逐渐抬高,尽管“及时雨”早已声名远播,但我们还是不可否认晁盖给他拉了选票,宋江之所以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我认为晁盖则是他最高的一块垫脚石!
退一万步讲,假如晁天王能多活几年,结果可能会有些改变,可是他却提前撒手西去了,也正是他的英年早逝,为后面悲剧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所以从过渡这一角度来说,我认为正是晁盖这块“砖”而自然引出了宋江这块“玉”。
宋江是个好人,这一点我不怀疑,正如文中所说: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但小官吏出身的他,始终有着为官的意愿,为他宋氏家族光宗耀祖,始终寄希望于朝廷,正如宋江所言:“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此外,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也都有所体现,别人只要有侮辱朝廷的言谈举止,他都加以制止,或者不悦,文中有这样一段:“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跌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并且“小吏”“受了招安”几乎成了宋江的口头禅,尤其是抓了高俅的所做所言,多次大喜拜谢,更是让人跺地捶胸,我们大胆试想,林冲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如何能同朝为官,从这一点来说,不难看到宋江的自私!由于大家都“义”字当先,谁去与他直接对抗呢?因此说“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由于作者的“拥宋贬方”思想,使得方腊并不被人称道,方腊不与朝廷为伍,自立门户,从这一点来讲,方腊也可与宋江等人相提并论,堪称义军,水浒英雄大量死于“征方腊”,让我们不得不叹服方腊力量的强大,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不仅突出了水浒英雄的勇猛,更让我们在“自已人打自己人”的情境中体味水浒传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性的悲剧力量。因此,我觉得方腊这个人物设计精妙,位置特殊,而且重要。
柴进号称柴大官人,作为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他“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可见他有过硬的政治保证;同时他又是个大财主,又有着厚实的经济后盾,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些去作威作福,而是嘱咐酒店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尽可投到他的庄上,并给予资助。让“犯人”欠人情,足见他的与众不同。不过他确有这个实力,因为用现在的话讲他“钱”与“权”两样都占,自然威力强劲!从林冲入伙梁山时他的举荐等很多事例,我们都不难看到他的活动能力,如果是现在他一定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社会活动家。所以他能够“仗义疏财欺卓茂,招贤纳士胜田文”,他的家也便成了江湖好汉信息交流的窗口,从而把众好汉由单独的个体逐渐连在一起形成整体。
下面再谈谈高俅。提起高俅,大家都义愤填膺,文中恨他的人也不少,但看问题我们要有两面性,在我们鄙视他的阴险狡诈毒辣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折服他的能量:一个街头小泼皮到当朝手控大权的太尉,不可否认里面有幸运的成分,但细细想来一个人的成长仅靠运气是不够的,正如文中对他的描述:“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说明他确实也具有一定所谓为官的“基本素质”。
我们知道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而要想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有矛盾,而文中的大量矛盾都是高俅制造的,作为统治者的代表,他便成了水浒英雄的对手,在长期的反复的斗争中,他给水浒英雄们做了绿叶,然而,他的胜败与水浒英雄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失败正是给水浒英雄的光辉史增添材料,而他的一时或最终胜利却造就了水浒英雄最悲惨的结局。宋江最终不还是死于高俅的毒酒!
站在这个文学角度来说,我说高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像这些英雄们一样,是个成功的典型!因为不少时候,我们都要感谢对手!
二、《水浒传》里的“逼”
“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
尽管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权力、金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无限增大和残酷争夺,从而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也是这部作品中好汉们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小说中梁山好汉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被逼上山的经历,但是,这些“逼”作者并不是千篇一律,我试着对“逼”进行了分析,却惊奇地发现“逼”得巧,“逼”得妙,完全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从“逼”的步骤来看,有直接逼、间接逼:
如高俅等人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当属直接“逼”;而秦明的入伙便当属间接“逼”。
从“逼”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文“逼”如 徐宁上山当属文“逼”;、武“逼”或软“逼”如牛二逼杨志;硬“逼”: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而一丈青入伙便是武“逼”了。
从“逼”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善意的“逼”、歹毒的“逼”:智多星“逼”公孙胜劫取生辰纲明显便是善意的“逼”;而高俅对豹子头林冲的“逼”归入歹毒的“逼”大家不会有异意吧?
从“逼”的对象来看,可分为自己“逼”自己、敌“逼”我、敌“逼”敌、我“逼”我。
从逼的结果来看,有逼死自己的、有逼死别人的;也有把别人逼发达的。(如牛二对杨志的逼)
其实,真正在写“逼”时,作者并没有孤立来写,而是把它们巧妙杂合,写成连环“逼”。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详谈。
一位名人曾说过:人有时候要学会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看来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逼”,我就是被“逼”又把多《水浒传》读了几遍。
三、《水浒传》里的“义”
纵观梁山英雄,我们不得不肯定他们是一群血性男儿。梁山及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在“义”这一层上,他们是相同的。可以说抱打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尽管他们个人的出身、禀性、喜好不尽相同,但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点上却惊人地一致。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好汉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都集中表现了聚义群体的抱打不平精神。如江州劫法场是为了营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庄是为了帮杨雄和石秀救出时迁,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大明府是为了救卢俊义等。
如果说抱打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则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好汉的资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和生存问题,更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他们不仅为他们的义气所感动,而且也十分乐意过上这种生活,他们逐渐感到,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十五回)因而不断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一行业,从这一点来讲,是“义”把他们聚到一起!
在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得过宋江的资助,要么听说过他“及时雨”的英名,所以听说要随他起义,莫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李逵便是这样。如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可见“及时雨”早已是声名远播;如果没有柴进平日以挥金如土的风格接纳江湖好汉的积累,就不会有高唐州梁山好汉全体下山对他的营救。比如林冲、武松、宋江等人在到梁山之前都曾在柴进家住过,得到过他的资助。且这些“义”士都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人,由此不难看出仗义疏财的人格精神对外扩大组织,对内保护自己的实际作用。
此外,在梁山英雄身上,我们看不到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然的阳刚之气,哪怕是女性,如一丈青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也都缺乏女性特有的阴柔美,他们活得洒脱,死得悲壮!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武松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
如果说抱打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是好汉的人格的内在之神,神为形显,形为神立,双方依存咬合,构成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他们所言句句肺腑,字字豪情,让人荡气回肠,他们所做不是受人指使,更不是什么爱情魔力,原来他们都把“见义勇为”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是“义”把大家紧紧地聚到一起,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义”也是起义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一层面来讲,我很遗憾地想说一句:都是“义”字惹得祸!正是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把“义”写到极致,如Q糖一样让我们反复咀嚼回味,正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生死之交一碗酒”。
但是“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不能不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如花绣)
四、《水浒传》里的“智”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水浒传》里充满大智慧!
正面有:吴用智取生辰纲、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江智取无为军、石秀智杀裴如海、戴宗智取公孙胜、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明府、燕青智扑“擎天柱”、吴学究智取文安县、宋江智取润州城、宋江智取宁海军、宋公明智取清溪涧等直接用到“智”字的就有12处之多,此外还有戴宗定计赚萧让等定计之类字眼的用智。
反面的有:高俅对林冲的陷害,“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都显示出他的阴险狡诈,祝家庄的险要难攻、征方腊时的困难也体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面的智慧尽管体现在个别人的身上,但最终我们只能把这一切归功于作者身上,这些都是作者的智慧,这些智慧正是作者精巧构思的体现,到底精妙在何处,请大家细细品读。
五、《水浒传》里的“悲”
读《水浒传》让我们体验到英雄们的豪情爽气,但更多的是其中让人动情的悲壮!
水浒英雄们历尽磨难,聚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下,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快乐生活,可是,最终却走上招安之路,显然是前功尽弃,自投罗网,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天大的悲哀!
下面我结合水浒英雄的结局来具体谈一谈:
从数字来看:
招安之时,水浒英雄,阵亡59人:(其中正将14员,偏将45员)占总数的54.6%,而这些人之所以上梁山,他们的敌人本是朝廷,因而他们理应在与朝廷的作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他们却阵亡在征方腊、征辽的战场上,尤其是与方腊的斗争,两股正义力量的较量,无疑是兄弟相残!病故10人:(其中正将5员,偏将5员),这些好汉们徒有一身武艺,不能死在战场,却死在床上,这是何能残酷!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本属正常,但我仍然无法控制“心病”对他们死亡的促进作用这一点的怀疑。
从他们的死亡形式来看:被箭射死的曹正、王定六等;马踏身亡的宋万、焦挺、陶宗旺等;溺水的施恩、孔亮;苦竹枪并乱箭射死于水池内在涌金门归神的张顺;坠崖身亡的解珍解宝;自刎而亡的阮小二;中妖法而死的王英夫妇;飞刀伤死的孙二娘;被刀砍作两段的鲍旭;毒酒毒死的宋江、李逵;自缢而亡的吴用、花荣等等。我们从这多样的死法中,不难感受其中的“悲”吧!
此外,作者还注意从多样的对比中来表现水浒英雄的“悲”:
个人与个人的对比:“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两股正义力量的残酷对抗,这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鹬蚌”的悲哀。
个人的独立对比:解珍、解宝兄弟本是猎户出生,擅长攀登,然而他们却是坠崖而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阮小二、张顺等人本都是水上豪杰,然而他们的死却与“水”有关,这是“塘里淹死会水人”的悲哀!
“虎毒不食子”然而宋江还是亲自结李逵准备了毒酒,在这种情况下李逵却说出“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的豪言,而吴用、花荣却在宋江坟头自缢而死,更是让人动容,这是义举,但在我看来这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愚昧,更是悲哀!
行者武松本是乔装到头来却真的六和寺出家;鲁智深做和尚本是伪装逃命最后也六和寺坐化,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鲁武二人违反“秉性难移”的常规,他们需付出什么代价!难道你不觉得这是悲哀?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结尾的设计总给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表现形式经常留给大家一个长长“……”,然而《水浒传》却与众不同,我自己把它命名为“提前打破砂锅”的结尾形式,让读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让你无话可说,没疑可问,让你悲到最后,悲痛欲绝,悲到无泪,只留下茫茫蓼儿洼,一片荒草地,结尾与其说是“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不如说是梁山英雄的孤魂在走!
总之,我说,《水浒传》是一群男人的赞歌,如果说大家问我这首歌的曲风是什么?我只能告诉大家这是一首真男人的悲歌!
如果把这几个字连在一起:那就是“逼”让这些人走到一起,是“义”让这些人聚到一起,是“智”让这些人变得强大,又是“义”让他们走向悲剧。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过渡: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已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金圣叹曾谈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问题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是人物从类型化走向性格化的重要特征。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就是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生活细节的严格真实的融合。没有高度夸张,故事情节就会失去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没有细节的严格真实,夸张就会令人难以置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方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又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以武松为例,“看他打虎有打虎法,杀嫂有杀嫂法,杀西门庆有杀西门庆法,打蒋门神有打蒋门神法。”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鲁智深的成长变化。
叙事技巧的进步和自由。全知叙事、在全知全能方面,作者能限知叙事。
《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分出如“林冲传”、“鲁智深传”“武松传”“宋江传”“李逵传”等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为珠串式线形结构,如同一根糖葫芦或算盘上珠子,有一根签子把它们串联在一起。
这根签子便是其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再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
特色: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强往往几个字便出效果。
如十三回“争先锋东郭争功”写杨志与索超比武,旁观者反映各有不同:梁中书“看得呆了”是个文官身份;众军官“唱彩不迭”是军官身份;军士们“递相厮觑道:‘何曾见过这等厮杀’”是军士的身份;李成、闻达则连呼“好斗”是大将的身份。可谓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对文中人物个性语言应用自如,其实文中每句更是随处可拣:
以鲁智深为例:
写逃走: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写醉酒: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脚尖曾踢涧中龙,拳头要打山下虎。指定天宫,叫骂天蓬元帅;踏开地府,要拿催命判官。裸形赤体醉魔君,放火杀人花和尚。
写武器: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
……
《水浒传》的新读法。
从文学角度体味文字魅力;
用现代思想评价人物言行;
内容是有点多,但是你看了之后就会知道他内涵的丰富的文学价值.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内容围绕在梁山泊称霸的强盗。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关于它的作者,明人记载不一。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但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
《水浒传》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人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当时官场腐败、社会黑暗、官匪把持社会经济、弱肉强食的文化状态,一部《水浒传》就是就是一部北宋社会的缩影,是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史料。
《水浒传》故事豪放、粗犷,全书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来表现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画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