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点了?这个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古代可不是那么好回答的。没有手机,也没有手表,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约会,什么时候看《看鉴》,古人可完全没有概念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是怎么算时间的?
古代没有钟表,无法精确掌握时间。在白天的时候,还能通过观察太阳高低,确认大致的时间。但到了夜里,这个事儿就很头疼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关门天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但对于另一些需要夜间工作的人,比如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所以便有了打更。
唐朝以后,宵禁制度开始实行,百姓在二更天以后就不能出门了。为了在晚上能够给百姓提供准确的时间,于是出现了更夫这种职业。做更夫绝对是个苦差事,因为天黑之后,更夫们就要点一炷香,一直盯着。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炷香的时间是一更,差不多是现在的两个小时,等香燃尽,就要立马上街打更。
打更一般是有经验的年长者,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人们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提醒人们按惯例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