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什么意思

2025-01-04 02:05: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思是: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阿房宫赋》。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扩展资料: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资料:阿房宫赋——百度百科

回答2:

意思是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扩展资料: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京房对汉元帝说:“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为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参考资料:阿房宫赋——百度百科

回答3: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在《史记》的记载上通过想象完成的,其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写作《阿房宫赋》是明写秦始皇,其实是借古喻今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王朝统治者引为鉴戒: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杜牧在赋中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壮丽豪华和秦人骄奢淫逸的生活。作者充分发挥了赋的铺陈特点,极尽夸张和渲染。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那古典园林的美,那复杂的结构美,那合理的布局美,展现无遗。使读者暗暗心惊:秦人花了多少财力建造如此工程?阿房宫的豪华下,又埋有多少百姓的白骨?

如此宫殿,再配以从六国掠夺来的珍玩珠宝、奇花异草、美女娇娃,其规模何其大,其场面何其壮观!于是乎,“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忘乎所以,日日笙歌,夜夜纵欢,极度腐化。形容宫女之多,就连用了“明星荧荧”(化妆镜)、“绿云扰扰”(头发)、“渭流涨腻”(脂粉)、“烟斜雾横”(焚香)、“雷霆乍惊”(宫车)等五个比喻句,声势惊人。

阿房宫里的欢歌雷动时,在山东,陈涉、刘邦、项羽却已经揭竿而起,为秦人敲响了丧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阿房宫最终的结局和秦王朝一样悲惨,被焚毁了,化为一片焦土。

作者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六国和秦的灭亡,那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后来的统治者应从它们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一定要爱民安民,莫要“哀之而不鉴之”,那样,“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回答4:

意思: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回答5:

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