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识别。灰霉病主要侵害叶、花、果柄、花蕾及果实。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空气干燥时呈褐色干腐状,湿润时叶背面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及花柄发病时,病部变为暗褐色,后扩展蔓延,病部枯死,由花延续至幼果。
果实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颜色加深呈褐色,最后果实变软,表面密生灰白色霉层。
(2)发病条件。灰霉病腐生性强,寄主范围广,在受害组织中越冬,在春季高温条件下繁殖,当温度在20℃左右、阴雨或者灌水湿度过大时,病菌繁殖迅速,病菌孢子借风传播,易从伤口侵入;反之,在空气干燥,温度在31℃以上或者2℃以下时不适宜发病。露地草莓一般年份在花期多雨时,发病较重;反之干旱少雨往往发病轻。设施栽培在多肥、密植、下部叶片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间郁闭再加上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发病快。此外,连作田、重茬田或宝交早生、达娜等感病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一是避免在低洼积水地块栽植草莓,控制施肥量,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选用抗病品种。二是清除病原,把病果、枯叶清理深埋,实行轮作,高畦栽培。三是从花序显露开始喷药,先喷1次1∶1∶200波尔多液,或1%多抗霉素可施性粉剂5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施性粉剂700倍液~1000倍液,或50%克菌丹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在首批花坐果后及时喷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根据天气情况7天~10天喷一次,特别是降雨后应及时喷药。
四是在大棚内尽量使用烟剂或粉尘剂,以免喷洒水剂增加空气湿度。可首选百菌清或腐霉利烟剂,或将棚温提高至35℃,闷棚2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连续闷棚2次~3次,可防治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