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旋转导弹制导技术的特点、原理、实现方法进行分析;结合了典型的型号,对旋转导弹制导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大概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对于旋转导弹,由于导弹绕其纵轴低速旋转,基于弹体的低通滤波特性,使得可以只通过一个控制通道同时控制导弹的俯仰与偏航两个方向的空间运动,称为旋转单通道控制。
旋转单通道控制系统结构简单,适用于射程较近、装备量较大的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
旋转导弹可以采用遥控制导体制,也可以采用寻的制导体制。
在遥控制导体制中,既可以采用指令制导,也可以采用驾束制导;
在寻的制导体制中,既有被红外动寻的,又有激光半主动寻的,还可以有毫米波主动寻的。
旋转导弹控制技术,也从传统的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展到炮射导弹、末制导炮弹、弹炮一体防空导弹、高速动能导弹和远程多管简易制导火箭等多种制导武器中。
反坦克导弹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其代表型号是前苏联的“赛格”(AT-3),采用目视瞄准、目视跟踪、手动有线指令制导体制。赋旋方式为发动机喷管斜置与尾翼安装角配合,执行机构为摆帽,属于旋转单通道交流控制。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其代表型号是欧洲联合研制的“米兰”、美国的“龙”式。基本都是采用目视瞄准、红外线半自动跟踪、有线指令制导体制(SACLOS),射手只要用光学瞄准具瞄准目标,红外测角仪就会自动测出导弹与目标的偏差,并根据偏差自动形成控制指令,通过导线传给导弹,操纵导弹飞向目标。
在控制执行机构上,“米兰”采用燃气扰流片,“龙”式采用径向排列微型脉冲发动机,都属于推力矢量控制,也都是旋转直流控制。前苏联的“米基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在制导体制上也采用了红外半自动有线制导,但是导弹上没有陀螺仪、电池和高压气瓶,采用冲压式舵机旋转单通道交流控制。由于是旋转导弹,通过弹上红外光源的旋转与测角仪的配合,实时测量导弹的旋转姿态,起到了陀螺仪的作用。“米基斯”的最大特点就是轻便、价廉,但又保持了制导兵器的精度与威力。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作为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代表,美国的“标枪”采用倾斜稳定、红外焦平面图像制导。俄罗斯的“短号”反坦克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体制,冲压式舵机,旋转单通道交流控制,正面直瞄攻击弹道。英、法、德三国联合研制的中程“崔格特”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体制,旋转弹,卷弧翼赋旋,导弹控制采用直接力控制技术。这种推力矢量控制方法,使作用力直接作用于导弹质心,控制非常有效,导弹响应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