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及对策
尚雅丽
“师生关系的好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虽然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通过沟通,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多一份信任和理解,教师也可以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获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就其实质而言也是一种沟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知识信息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的矛盾,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在我国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师生之间沟通不畅,效果不够理想,彼此之间会产生误会和冲突,这不但不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真正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在沟通时,教师应该关注自己发出信息后,是否得到学生的反馈。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沟通的整个过程。所以,教师要掌握沟通的艺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小学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权威者,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处于服从者的地位。受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仍有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课,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权威者自居,控制学生的行为、学习活动,甚至是他们的思想,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尊重老师,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渐被消磨殆尽,没有选择的权力。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加强了教师的权威意识,致使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师生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而一定的师生关系又决定相应的沟通模式。当古人只能口耳相传地传递前人的经验时,教师垄断着知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宰,知识、信息靠教师传递,学生完全依赖教师。随着学校的产生,造纸、印刷术的发明,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但学生仍依赖教师,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观众,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传统教育中,师生是属于授受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其中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因而与学生之间多是上下沟通和单向沟通,教师在沟通中有着话语的优先权。
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在学生面前经常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之外,总是给学生一种冷漠和疏远的感觉,只要求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教师在工作中如果被学生指出有错误,那么教师会对学生冷眼相待,放不下架子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教师这种“可敬不可亲”的架子根本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甚至会对教育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感到紧张,致使学生有事不愿与老师交流,失去了与教师交流的兴趣,更有甚者学生见到老师会下意识的想要跑掉,害怕面对老师,甚至师生之间产生隔阂。
2.教师职业情感的缺失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教师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情感及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在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人格特征、心理素质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长期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并带来了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导致教师出现了严重的身心疾病。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情绪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对工作丧失了热情。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去关心学生,对师生之间的沟通不重视;有的教师把这一职业认为是谋取名利、权力的一种方式,所以采取专制型教学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中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有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的工资不高,教学工作量又繁重复杂,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实习工作期间,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也有个别教师在工作之余还经营生意,经常是上完课便离开学校。学生除了在课上能见到老师之外,在课余时间很难见到。像这样的教师,责任心都不强,对工作不够认真负责,对学生缺乏关心,更不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正是因为这些缺乏职业情感的教师,不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所以导致师生间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沟通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沟通方式的简单化和单向化。
3.教师教育任务的沉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量重,而且任务琐碎又复杂。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教师大多是到了该上课的时候便急匆匆地向教室走去,到了下课的时间又是急匆匆地离开,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多大的问题,又不违反纪律那就不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除了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在课下教师既忙于备课又忙于批改作业,有时还需要为应付上级和学校的各项检查做准备,这样就更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递,更在乎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没有时间也不主动与学生接触,学生又因为惧怕老师的威严而躲避,这样就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开了,更缺乏彼此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
4.教师沟通技巧方面的欠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担负起真正的服务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创造者和发展者。”教师在教育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的规律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比较简单,多是对学生的批评,沟通方式缺乏技巧,致使双方不能有效地沟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学生不留情面的批评
当学生犯了错误,不少教师会当着全班同学或者是办公室所有老师的面不留情面进行批评,毫不顾忌学生内心的感受,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接受教训,下次就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错误,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学生会因为老师不得当的做法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也会产生记恨心理,影响本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虽然犯错的学生知道老师批评的对,但是小孩子跟大人一样也是要自尊心的,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大部分的学生会认为老师这样毫不留情的批评让自己会很伤自尊心。
⑵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过于吝啬
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大多数的教师在给与学生评价时都只是泛泛而谈,比如说:“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等等,这些简单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掌声没有赞扬的学校生活,学生的表现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肯定,他们便会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能够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行动,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本身对教师就具有一种畏惧心理,再加上教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受阻。
⑶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的倾听能够满足学生情感上的被接纳、受重视的需求。但是在现实的师生沟通中,教师很少顾忌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是注重向学生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不注重学生的反应和态度。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愿倾听学生的诉说,单单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想法出发,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便下定结论,对学生指责批评“你不应该这样……”。有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想法,但有些教师却是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听,头也不抬,没有积极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是敷衍学生,这样让学生很受伤。学生是因为对老师信任才选择向其诉说的,但是从老师那里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这就更让心生畏惧的学生对教师望而却步。教师敷衍的态度,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感,而且对老师很尊敬,对老师充满了信任,对老师所要求的说一不二,惟命是从,在感情上和行为上极大程度的信赖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部分学生会出现与老师家长逐渐疏远的现象,他们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他人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了很强的独立性,想要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如果他们的行为和见解不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与理解,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以后有事也不愿意和教师及家长交流,心理处于半封闭的一个状态,他们会把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转移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身上,不愿意再把老师作为倾诉的对象。
2.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大部分小学生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其进行监护。由于老人自身的体力、素质等原因,他们对孩子只有吃、穿、住等方面的浅层关心,对孩子的安全感等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有些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沉默寡言,不愿与教师沟通,面对老师会紧张等问题。
3.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占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师的工作重心在于如何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提高升学率,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向学生传授各门学科的知识,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有些教师按照成绩的好坏给学生安排座位,成绩好的排在前面,成绩差的坐在后边;有的教师还会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例如罚站、罚写作业、罚扫地,有时还会叫家长,当着家长的面对学生进行批评,这些做法都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家长感到尴尬,面子上挂不住。教师这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都严重影响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学生在学校无安全感,对教师产生惧怕的心理。
4.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除了要承受学校教育的压力之外,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所以父母就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家长除了让孩子完成平常学校的作业之外,在节假日期间让孩子学习英语、奥数、舞蹈、口才等等。一个星期有五天的时间孩子承受着来自教师的压力,在双休日又要承受父母的压力。这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对与老师交流失去了兴趣。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只是对学习产生了更加畏惧的心理。
二、促进小学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策略。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传统的师生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权威被绝对化,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师生的沟通。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摒弃中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既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要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下,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朋友。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导致有些学生开始厌学甚至逃学。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协作者和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心理学家发现,只要人们能够在一起亲切、融洽的交谈,那么这些人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关系。熟悉和信任是构成健康关系的基础。两个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彼此了解和信任。在和谐、关爱的气氛中共度美好时光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健康、积极的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前到教室门口,只要学生有需要,有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及时地给与学生帮助。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主动地走近学生,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生活上的小事出发,去理解,去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进行沟通。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放下架子与他们平等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或想法。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在这个知识更新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信息量胜过教师,所以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放下架子,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的沟通,从学生那里汲取知识。如果在工作上有了失误或是在简单武断的批评让学生受了委屈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时候,教师要勇敢地当众向学生承认错误,更要有勇气接受批评。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3.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仅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具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人,不管在何时何地,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因此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品性,使自己拥有真诚、热情、宽容的品质,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亲近老师,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要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得体。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和能力,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必要的沟通知识,并试着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最终才能确保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4.学会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幸福感。只有学生处在教师给与真挚的关爱时,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切的情感,才会勇敢的向老师敞开心扉,与之进行交流。教师的爱在学生遭受挫折时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勇气;在成功时给他们以鼓舞。而且教师的爱还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并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的学好它,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目前仍有许多教师会因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会有偏爱,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不满和批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该恪守的教师职业道德。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渴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更渴望教师与自己如朋友一样的沟通交流。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能用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或者是个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优等生做到不偏爱,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让他们有种被关怀感,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的优点得以施展,使优缺点得到互补。平等的态度容易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为思想交流与心灵沟通铺平道路。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关爱学生,那么就一定会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1.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
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说过:“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一个好的沟通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真实看法和感受,这是进行沟通的一个开始和基础。但是在日常的师生沟通中,教师总是喜欢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直接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处理问题,时常打断学生的表达,让学生很无助,对问题的解决不起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会听”比“会说”更重要,教师必须在会聆听的基础上才会知道应该如何对学生去“说”。学生与老师沟通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是否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学生希望能有个人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而老师的聆听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对象和找到解决问题办法。
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应该做到:
第一,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也不要过早的给学生下评判,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要;
第二,在沟通时,教师应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去聆听,以免让学生误解老师不想和自己交谈。教师应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给学生以真诚的关注。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很重视自己,愿意继续向老师倾诉。如果老师心不在焉,那么会让学生感觉到气馁,不愿意继续说;
第三,学生向教师倾诉的心里话,教师要做到保守秘密,要尊重学生的隐私;
第四,“要有耐心,积极聆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当教师总觉得很忙而无法对学生进行积极聆听时,要向学生坦诚说明,表示另作时间聆听。同时,在使用聆听艺术时,教师要向学生反复表明:教师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愿意与他花时间一起解决问题。”
教师学会聆听,师生之间便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师生关系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2.学会表扬和赞赏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指责或批评,有时老师不留情面的批评让学生觉得特丢面子,这样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的学生,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和赞赏的学生,会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赞赏,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孩子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小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的指责与批评虽然会使学生有所改正,但是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应给予宽容和理解。只有包容了学生的缺点,才能发现其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当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赞美,学生的自尊心将得到满足,同时人也会变的更加自信,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恰当地运用表扬和赞美,对于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1.书信沟通
通过书信的形式来沟通感情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有些学生因为胆子小,不好意思找老师面谈,便可以以写小纸条或书信的方式把想说的话告诉老师,这也是一种有助于师生交流的方式,这种间接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2.活动沟通
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既让大家身心得到锻炼,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3.网络沟通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不少学生会使用QQ聊天工具,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也减少了学生见到老师时的畏惧感。但是这种方式不可以经常使用,偶尔在假期里可以。由于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状况不一样,有些家庭还没有普及电脑,所以不是很提倡用这种方式,避免学生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习。
教育即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通过有效的沟通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师的使命。良好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升华,对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掌握沟通技巧,完善沟通艺术,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