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互联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当传统广告业+互联网成就了百度,当传统集市+互联网成就了淘宝,当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成就了京东......对于互联网+模式,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互联网+”成了传统企业发展的救命草,然而转型之路跌宕起伏,至于失败的原因,我们无法去定论,也无法一概而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决策者在企业的生死存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互联网+”的认识能力有多大,成功转型升级的机会就有多大。
那么作为决策者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切记要避免哪些错误呢?
一、思想保守观念冲突
传统企业管理者侧重“军队式”的管理方式,尽管这一套方法十分契合传统经济,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管理者的观念往往与年轻员工的观念形成冲突。因此,传统企业想要成功转型,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观念。在团队的管理上,企业家要利用互联网手段调用最合适的人去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等合作的发展平台;面对年轻消费者,企业要主动融入,理解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懂得消费者需要什么。遗憾的是,很多传统企业难以做到这些。
“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一场思维模式的创新。将互联网因子注入企业的血液,从思维模式上寻求突破。不少企业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精神,没有打破传统观念,仅仅把互联网当做简单的工具,照搬形式、浅尝辄止,最终遭遇滑铁卢,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二、方向出错内耗严重
“转型”是指企业针对自身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发展,将旧的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有些企业往往抵挡不住市场红利的诱惑,看着哪个行业火就涌入,在没有对企业自身进行评估的情况下,便急于转型,最终,企业迷失方向、内耗加剧,出现人走财空的破产局面。
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在做转型决策的时候,没有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与盈利模式。首先,要清楚“转型一定会有风险”。企业要先对自己的企业进行评估,评估是否有能力去应对转型带来的风险;其次,做好应险工作,在业务体系的打造、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多下功夫,以减少企业转型失利带来的巨大损失。
三、急于求成问题爆发
当下受互联网趋势所迫,一些传统企业将“互联网+”视为救命草,迫切地想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寻得企业的创新路线,但他们忽视一点:转型创新是一个渐进过程,如果急于求成,企业反而会寸步难行。
最近苏宁携手阿里,似乎转型之道一帆风顺,然而苏宁转型之初也曲折。其转型之初的战略逻辑是:“全面转型,制定未来十年线上线下3000亿战略目标,投资数十亿在全国各地搭建大小件仓储物流体系,全品类扩张,全业态扩张,线上线下全面融合。”这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实际上漏洞百出。
首先,快速发展,问题集中爆发。苏宁想要依靠强大的执行力和庞大的资源快速突破、集中解决。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电商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何况苏宁规模庞大,问题更复杂,一旦集中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盲目扩张品类,超越自身管理经验。苏宁给自己的定位是综合型电商,它试图将自己打造成品类帝国,可是,这样的业态十分复杂,牵涉面也广,这也导致苏宁管理体系越来越混乱。
再者,线上线下的同价策略。在转型过程,苏宁发现,O2O的最大瓶颈是线上线下不同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宁提出“线上线下同网同价”的电商战略。然而数据显示,全面实现同价,线上线下商品的差异化就要大幅缩小,而这至少会让苏宁的实体店损失10%左右的毛利。
苏宁在整个转型之初与当下许多传统企业一样,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欲速则不达,企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导致企业陷入恐慌之中。
总结:
中国著名电子商务专家单仁老师说过,“互联网+”之所以成为国家战略,是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人和信息、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但“互联网+”并没改变商业的本质,它的根本在于:借助网络,优化原有的销售结构,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
当今,许多传统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它们唯恐落后于市场,于是带着冒险的精神踏上改革之路,但由于观念守旧、急于求成、欲望膨胀,最终陷入困境。企业“敢跳”是一种勇气,但最重要的要“会跳”,对此,单仁老师指出了传统企业转型成功的三大关键:
第一、有勇气。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变革时代,变革的勇气很重要。
第二、有团队。转型的企业需要一支开放胸怀、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模式且训练有素的团队。
第三、有系统。如今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依靠一招半式难以成功打天下,只有建立和完善系统,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身处转型变革的时代,每个企业家都在寻求新出路,更需要寻求最适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