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其实这是讨论现代诗为何无法取代格律诗。
这个问题预设了太多东西,所以完全没有引经据典回答的必要,吐槽就好。
为什么要取代格律诗?不就是现代诗人嫌格律麻烦,是他们自由舞蹈的镣铐呗。
谁说现代诗已经很适合当今文化了?不都是在说如今的诗越来越让人不明白了吗?现代诗的走向现在非常不明朗,如果没有满腔热情地投入创作和解读,受众只能越来越小。当然,要是把满大街创造的歌词也当作现代诗的话,那倒是下里巴人,处处可闻。
但是现代诗人必然不乐意。在他们眼中,诗是高贵的,充满自由之血,抒发爱与梦想的生来骄矜文体。他们自封在诗人的圈子里,只注重自身内心的澎湃和一脑子虚无的空想,写出来的东西也并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
作为一种脱离生活的文艺,现代诗已经走得相当迷茫。和散文,小说,杂文这些同样的白话文体裁来比,现代诗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
这个问题的第二个预设,是大家都推崇格律诗。谁推崇了?教育部吗?规定了只能用格律诗写公文?就算教材里教古诗不也标明了只是“古文赏析”?不也同样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雨巷》入选了教材?什么?教材里古诗比现代诗多?那是因为大部分现代诗没有古诗那种通感啊,不能让学生和大家在学习中进步。字词结构上没有学习的空间,意境营造方面属于个人的封闭瞎想,有多少值得推广教育的东西?
现代诗无论从结构,音律,意境营造,生活提炼上来说,哪里够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古诗打?别不服气,除了不守格律,可以随意书写,更浓烈地表达作者自身感情之外,没什么可以和格律诗比的。感情强烈的自然就是好诗了?可是引入教材的是那种含蓄的,大家都会在某个时间点有共鸣的好诗,而不是那种个人思绪要吞天的胡乱自语。
现代诗是好东西,在白话的基础上用诗的语言更强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只是现在的现代诗别说担当,便连问题中指出的适合当代文化都日渐艰难。还有几个人在当众朗诵现代诗?人家的反应一般是:“你能不能好好说话?”连诗朗诵这种节目都快消亡了。
有些东西,大家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态度的时候。现代诗人需要自醒,是什么让这些东西发生了改变?而现代诗人,是最自大的一群人,基本上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只会认为大家都不了解我,大家都庸俗。这样又何来进步,何来担当,如何成为新时代的风骨?
说得有点多,其实并非鄙薄现代诗。格律诗固然好听,但是只要现代诗真正担起了时代风骨的脊梁,格律体就会和书法一样成为艺术品放进博物馆来瞻仰,学习,成为个人炫技的纯粹艺术。
所以,不是大家推崇格律诗,而是现在的现代诗实在是硬不起来,没有资格取代古诗词的地位。
祝现代诗越来越好,在未来的历史中能像唐诗、宋词一样与古诗抗衡甚至超越。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