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是庄稼生长的大敌,它不仅要跟庄稼争夺养分,还会阻止庄稼正常的光合作用,使庄稼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怎么才能除掉影响庄稼生长的杂草呢?这可不像除掉花盆里的杂草那样容易,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靠手工劳动来除去杂草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而化学 除草剂这时候可以帮大忙。
除草剂的作用是在植物体内抑制植物生长,使植物中毒死亡。作为植物本身,对药物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能力能够使药剂在植物体内发生分解而失 效。不同的植物的抗药力是不同的,同一种药剂在一种植物体内可能会很快地被 分解而失效,在另一种植物体内却不会被分解。
比如在玉米地里,喷洒一种叫“西马津”的除草剂,它能杀死杂草而丝毫不会损伤玉米。其中的道理是当杂草的种子 萌发后,根部吸收到药液,并把药液运输到叶子中去,就能抑制杂草叶子的光合作 用,使它们不能够制造养料,杂草就会慢慢地死去。玉米的根也会接触并吸收药液,但玉米能够分解西马津,使它变成无毒的物质,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对玉米不会造成伤害。
所以,利用除草剂来除去杂草,就是根据庄稼与杂草接触和吸收除草剂的差别,以及除草剂在庄稼和杂草体内运输和分解的情况不同,来实现除草的 目的。对不同的庄稼和杂草,有不同的除草剂,选择不好,非但不能除掉杂草,反而会损害庄稼,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
1、形态结构上判别
虽然杂草和农作物都是属于高等植物,但是它们在形态和结构上是有差别的,比如常见的杂草有阔叶、尖叶和莎草,而农作物也有尖叶阔叶之分,举个例子,小麦是属于尖叶,播娘蒿、猪殃殃、婆婆纳等属于阔叶草,这时候选择打阔叶的除草剂(比如苯磺隆、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等),这些药剂只对阔叶杂草有效果,而小麦属于尖叶(具体的分子结构,本篇文章不做详细介绍,涉及到太多专业术语,说了也不太好理解),所以杂草除死,而农作物正常生长。
2、位差原理
位差原理主要是在封闭除草剂上,还是举个小例子说明,以玉米来说,很多朋友在玉米播种后会及时打封闭除草剂,当药液打了以后,会在土壤上面形成一层药膜,一般情况下,杂草比玉米早出,这时候杂草就会吸收到封闭除草剂的药液,导致死亡,而玉米晚出,则会在覆土层的保护下,正常发芽生长,这就是位差的原理。
3、安全剂
现在很多农作物苗后除草剂,都加有安全剂(小麦、玉米、花生等都有),比如除小麦节节麦的甲基二磺隆,购买时,就会有一瓶助剂,助剂里面一般就是安全剂,在比如玉米除草剂,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助剂,这个助剂其实也是安全剂,安全剂的作用,就是保护农作物不被除草剂所药害,而这些安全剂对于杂草则不起作用(具体原理也比较复杂,后面有时间,小帮手可以给大家专门讲讲安全剂的事儿,欢迎关注),最终的结果就是杂草死亡,而农作物正常生长。
作物与杂草间有差异: 1.生理上的差异。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除草剂有不同的生理反应,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就不一样。例如当水稻秧古在“立针现青、稗草一叶一心”的时候,如晃喷洒“敌稗”乳油消灭稗草时,由于水稻科苗体内存在一种能分解敌稗的酶,敌稗喷到秧苗身上就没有杀伤作用,稗草呢,它却不能分解敌稗,就被敌稗杀死。在玉米地里喷洒西玛津除草剂,只杀死杂草而不伤害禾苗,也是这个道理。 2.作物与杂草形态上的差异。由于作物和杂草的形态结构不一样,它们承受除草剂的多少也就不同。接受多的就容易被杀死,接受少的就不容易杀死。比如水稻、小麦、玉米,叶片上有比较厚的腊质层,它们上端的分生组织被层层叶片包裹着。这样,人们使用除草剂的时候,药剂就很容易流失了。就是不流失,叶片接受的药量也比较少,达不到致死的程度,整个植株也就不容易受害。可是,一些双子叶的杂草,比如眼子菜、鸭舌草等,叶片大,叶面平展、表皮组织又薄,幼芽暴露在外面,它们接受的药量就比较多,因此很容易被杀死。 3.根系深浅不同的差异。
除草剂由于干扰或破坏了杂草的正常生理代谢致使杂草死亡,其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除草剂的杀草作用并非只限于一种,而往往是几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抑制光合作用,杂草不能制造新的养分,消耗掉贮存的养分以后便“饥饿”而死;二是破坏呼吸作用,抑制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移,使呼吸成为无用的消耗,杂草终因缺乏能量,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无法进行而导致死亡;三是干扰杂草激素的作用,打破了原有杂草激素的平衡,扰乱了杂草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杂草扭曲畸形。同时,由于干扰了杂草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之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症状,严重时便使杂草全株枯死;四是干扰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酶的合成受阻,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杂草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发生变异,生长停滞,杂草畸形,最终死亡。
只是因为除草剂只会对农作物之外的植物起作用
我觉得应该是草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一样吧,所以,除草剂上面会有说明,适合在什么时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