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少年成名时因为他个人的才气和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学大家对他的赞许和欣赏。
唐宋时期,文人的出人头地,除了走科举这条路外,还可以通过当时名家大师的欣赏和认同来提高自己的名气,从而迅速进入官场。李白、孟浩然,包括苏轼的父亲苏洵都走过这条路。而苏轼在这方面可谓得天之宠。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1、本身博古通今,才高八斗,颜容奇伟,生性豪爽豁达易于相处
2、得到当事文坛把关者欧阳修等人的赏识,更年纪轻轻几乎状元及第(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嫌没有判为第一)
3、出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当时已经游历多年,弟弟苏辙与其同科进举,一时苏门名声大振
4、北宋以文人为重,文学气息浓重,对于有才学的知识分子相当尊重
1.家教严格
2.天生聪颖
3.勤学好问,刻苦钻研
4.心态平和,积极乐观
保证正确,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看视频以后总结的
长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