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之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已经刻不容缓。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通过几年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导”是关键,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只有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悬念,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问题式
问题式导入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节课时,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计算机有哪些功能;(2)计算机有哪些特点;(3)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4)学习计算机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纷纷举起手并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可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他们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展示式
展示式导入就是通过实物展示导入课堂内容。比如,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自己事先做好的贺卡展示给学生,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教师再适时告诉学生,这些贺卡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只要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就可以设计出同样精美的贺卡。此话一说,学生的学习激情必然高涨。
(三)对比式
对比式导入即是将之前学过的知识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方式更能够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图表制成与修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了图表形式的优点,也更加愿意学习。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式。只要把握好这一点,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个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如果不加思索地“一视同仁”,将所有学生“捆绑”起来教学,那么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做不出的局面。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即在设计任务时要有不同的难易程度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分析居民收入情况并对其排序及建图表”这一知识点时,教学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如让基础差的学生负责排序,基础好的学生负责创建图表。这样,不仅让基础差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成就感,更让基础好的学生充满自豪,有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三、提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授课方法多是“板书+讲解”,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只能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记下来,接受起来很吃力。多媒体技术具有声、色等多重元素,并以形象生动的图像和动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简单易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制课件或CAI软件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如此便可轻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讲解很难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更不要谈提升教学效率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入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练习,提升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练习更加高效,对知识的掌握也才能更加牢固。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失败,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样如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性的话语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如“好样的”“你很棒”“你最出色”等。如此一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进而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必然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和创新,就一定会寻找到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