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规划存在缺陷
现代化交通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但受设计规划、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道路建设是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改建或扩建,部分道路防护措施不到位,规划设计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人车混行、路况复杂,达不到车流、人流安全通行的要求,埋下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2、路面交通设施不配套
受综合协调机制、设施更新维护、道路翻修养护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道路建设部门在开展道路修建和日常维护工作中,导致道路交叉口、信号灯、限速标志、减速带、标牌、标线等设施不够完善,不能起到对驾驶人的预先警示作用。
3、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高
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对交通安全认识肤浅,不能自觉遵法守规,在驾驶车辆时存在着侥幸心理,随意变道、违反禁令标志、超速、超员、超载、酒后驾驶、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也成为人为性的道路安全隐患,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扩展资料:
道路交通的注意事项:
1、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环境的改善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改善道路环境,使驾驶员具有良好的行车视距和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改善使驾驶员产生疲劳、烦躁的单调环境;另一方面改善交通流环境,尽量保持良好的稠密程度,且尽量避免混合型交通流。
2、完善道路安全设施
道路安全设施主要包括分隔带、安全护栏、交通标志、标线、视线诱导设施和防眩设施等,对于城市交通还包括行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交通安全岛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路交通安全
(一)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包括驾驶人、行人、乘客等。
(二)车辆因素
车辆具有良好的行驶安全性,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三)道路因素
1.路面
2.视距
3.线形
4.交叉口特性
5.安全设施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气象、管理等的总称,其中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
1.人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交通安全关键在于人,人对交通安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有80%—85%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在各类交通参与人中,驾驶人至关重要。影响驾驶人的因素较多,既有短时因素又有持续因素,短时因素包括疲劳、情绪、酒精作用、药物作用、病理作用等,持续因素包括智力、驾驶技术和驾驶习惯、个性与态度、身体病残、感知缺陷等。因此,研究分析影响驾驶人行为的因素,严把驾驶人交法关、技能关、体能关,加强驾驶人队伍教育和管理,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
2.车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状况、什么样类型的车,就会有什么样的交通安全结果。相对于自行车和其它非机动车来说,机动车是交通强者,是众多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车辆种类不同、性能不同,造成的事故后果大小不同,就某种车辆的自身而言,影响机动车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轮与轮胎、灯光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由于车辆本身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发达国家占5%,发展中国家占10%。因此,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把车两技术关,交警部门要严把车辆检验关,运输企业、车辆所有人要严格车辆维修、保养,作到不合格或安全技术状况差的车辆不出厂、不上路,才能保证交通安全。
3.道路是交通安全的基本因素。据统计,10%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道路条件有关。道路的设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级是否到位,标志、标语、标线等交通设施是否齐全、醒目、有效都直接关系着交通安全。目前,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道路现状与现代交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城市中的道路网多数在马车时代形成的,与机动车的高速性不相适应;二是道路的建设本身是一种慢变化,而车辆交通量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快变化,道路的发展与车辆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道路只是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时人的因素起作用,而车辆是时时刻刻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人是有意识且具有社会性的,因此,道路与车辆在意识与社会性方面存在不相适应。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就必须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现状。
4.交通环境是交通安全的综合因素。交通环境对交通参与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然而,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参与交通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交通环境,导致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交通环境是一个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的,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道路状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不同的交通参与人群都有不同的交通环境。因此,交通参与者要重视交通环境,熟悉交通环境,针对不同的交通环境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采取积极的避险措施,才能享受交通资源,才能确保平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