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蔽》中的一句话,求现代译文?如题 谢谢了

2024-12-20 18:09: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荀子论蔽、荀子之蔽及其它

蔽,遮蔽、蒙蔽、障蔽之意。知道什么重视什么擅长什么迷恋什么,就会迷信什么倚恃什么就会为这个“什么”所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犯片面性的错误。佛教的所知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儒家外王学大师荀子写过一篇《解蔽》。他认为,对于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人有认识的能力,而现象界的一切也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只是人们往往蔽于所知所重所擅所好
的“东西”,抓不住根本。所以,必须以“虚壹而静”的正确方法,去蒙解蔽,达到“大清明”之境。
该文分别指出了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诸家之蔽,都相当中肯。荀子指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
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墨子重实用,宋子能寡欲,慎子懂法治,申子知权势,惠子务名辩,庄子悟自然,他们都被自己重视擅长的“东西”蔽了。用、欲、法、势、辩、天等,当然都是好东西,都是道
的各种作用、表现及特征,但终究为“道之一隅”。只“观于道之一隅”,就难以识道体之全。荀子认为: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
蔽塞之祸也。”
大意为:“这几种思想,都是道的一个方面。道,本体经久不变而又能穷尽所有的变化,一个方面是不够用来概括它的全貌的。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能够真
正认识它,所以把这一个方面当作为道的完全来研究,于是内而扰乱了自心,外而迷惑了世人,在上位被下面所蒙,在下位被上面所蔽,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

上述认识都相当深刻,对诸子的评价也相当中肯。遗憾的是,荀子自己亦有所蔽而未能悟道体之全,可见不受蔽或去蔽之难。他对人性的认识不彻,只知其恶的一面,不知其善的
一面,更不知本性知善知恶而又超越善恶。
用荀子自己的话,这叫:蔽于习而不知本------了解、重视人的习性,但为习性所蔽,不识本性;或叫:蔽于人而不知天(人,人欲之习恶;天,天性之至善)。为此,我在《圣
贤论---兼谈儒家进德次第》中指出:
“圣人榜上本应有外王学大师的位子。荀子董子本当首选,然考之二人,于本性皆未能彻。荀子于“仁”之大义不透,以习为本,以妄为真,认奴为主,认贼为父,乃有性恶论,
只能算“儒家别宗”的贤人。”
儒家法以礼为本,礼以仁义为本,礼的精神是仁义。荀子对“礼”颇有研究和贡献,其学虽有偏未出儒门之外,与法家终究有异。但荀子一些学生的“法”则很“非礼”,遂自成
一家了----这是性恶论理论之逻辑必然,后来法家造孽祸世,源头在荀子这里呢。

古今专制主义的蔽就更多了,如“蔽于势而不知知”:迷信权势,缺乏真智;还有,“蔽于利而不知义”,“蔽于力而不知德”,“蔽于武而不知文”,“蔽于末而不知本”等等
。资深网友五岳散人介绍:
“野史有记,号称自己要“八表经营”的张之洞办了一生的事,虽然始终被李鸿章目为书生,但自然也算是有自己的局面。当临终的时候,末帝溥仪的生父、时任摄政王的载沣虽
然与之政见不合,但也是亲临床榻看望之。张之洞毕竟是四朝老臣,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摄政王载沣扬扬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从此
再无一语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献于摄政王大人之前。在他看来,清朝已经是完了。虽然张之洞没有所谓现代政治思维,但他知道,但凡是统治者勒兵观变的心态一出,这天下从此
就算是无可收拾了。”(五岳散人《所有王朝崩溃时的共同特点》)
摄政王“不怕,有兵在。”之言,就是为势、利、力、武所蔽的典型表现,就是恃力倚武。
据说前总书记赵在去世之前留下的遗言是:“如果我们党不从过去适合战争年代的状况,转变为适合于民主社会、民主国家的新情况,那是不行的。这一关是一定要过的。”战争
年代作为特殊时期,不妨暂时性地恃力倚武、军事主义,如果一直不转变,则会为武力所蔽。

其实古今中外各学派各宗教,多多少少各其蔽。自由主义比较先进文明,真理度颇高,却也有蔽。一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蔽于习而不知本、蔽于欲而不知德(与宋子的“蔽于欲
而不知得”作不同理解):尊重人的欲望但不识人的本性,不悟道德良知之奥;二是“蔽于法而不知贤”:只知法治,不知法治之上还有德治。
西方人本主义与自由主义同蔽,神本主义蔽于神而不知人,唯物主义蔽于物而不知心,唯心主义蔽于心而不知物。唯物唯心两“主义”都昧于心物一元之妙理。
其余个人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各有其蔽。
宗教中,佛道两家比较能够不受蔽,古今中外各大学说中,唯儒家不受蔽。新儒家将作用、欲望、法律、权势、言辩、自然以及心物等一切统摄于仁,它对亲情、个人、社会、集
体、国家、民族、民主等无不重视但都不为所蔽,可谓兼具古今诸子众家之优、兼具宗教科学之优而无其蔽。正如荀子所言: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大意为:孔子仁智俱全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古代圣王。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与
周公相等,名与三代之王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