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可以练出来的吗?

2025-01-24 15:40: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什么是酒量?看一个人的酒量好不好,就是指此人摄入多少酒精后仍不醉倒。其实是从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来考察:①身体对酒精的代谢效率;②对酒精的心理忍受能力。


1、先天方面,酒精的代谢效率是天生既定的。它取决于肝脏中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含量越高,酒精被分解的速度越快,相对的你能喝的酒就越多。这种物质含量与遗传因素有关,这是无法改变的。

2、后天方面,有人发现练习喝酒后,酒量提升。其实,这是因为改变了对酒精的心理忍受能力——酒精耐受度提升! 经常喝酒让身体对酒精有了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慢慢开始达到身体的能力,所以觉得刚开始一杯就醉,后来慢慢就能多喝很多,这就是人体对酒精的适应过程。只能说那是发掘身体自身的潜力,并不能增加解酒能力。

如何提升酒精耐受度?对酒精的耐受度,它在人与人之间差异较大。身体健康程度,是否过敏,体质特点等因素都能影响到耐受度。同一个人在身体的不同状态下对同一物质的耐受也会有差异。

它可能在心情好时变强,也会因为你空腹变弱……而且,酒精耐受度的确是可以锻炼的。在一段时间持续饮酒后,或是持续饮酒之后,我们的身体对酒精的敏感度就会下降,这么一来,直观上“酒量”就像提升了一样。你对酒精的耐受量可以通过多次逐渐加量的方法探索而知,要切记是“多次逐渐加量”!

但我们要注意一点:酒精耐受度高的人并不是将酒精排出体外了,喝醉对人体的伤害依然存在!能喝不一定是好事?酒精是胃吸收,解毒是肝脏,人体所有的解毒任务都是肝脏来完成的。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均有损害,尤其对肝、脑损害最大。所以,长期练习喝酒,或许会减弱对酒精的敏感度,但是绝对不会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

练酒量,其实练的是酒精的敏感度,当有一天肝脏麻木了、身体耐受了,酒量就练出来了。但你身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却从没改善过。长期酗酒,肝脏和其他器官都会受到损害。

回答3:

酒量大小,难以简单表述,其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类个体之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体质、情绪、环境状态下,酒量也大相径庭。当然与酒品质、种类不无关系。
概而言之,判断一个人的酒量大小可“以貌取人”,身体重的人较瘦子酒量较大;肌肉结实的比身宽体胖的酒量大;男性较之女性酒量大。但也常常出乎意表,有失之子羽的时候。究其原因与体内酶作用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酶作用说认为摄取酒精以后在人体内的代谢,是由肝脏承担的。酒精被吸收后进入肝脏,由肝脏细胞中的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作用下,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醇脱氢酶对血液中低浓度的乙醇有极强的催化能力,在酒精代谢上作用极大。在此之后,则有乙醛脱氢酶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继续水解,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经过如此转换,乙醇被人体吸收后绝大部分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排出体外。后一个转化远远不如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容易。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含量高的人,能将酒精及时地分解为无害而且易于排除的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对乙醇的适应性强,换句话说,体内这两类酶多者,其酒量就大;体内这两类酶少者,其酒量就小。另外,据有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乙醇脱氢酶含量差别并不悬殊,乙醛脱氢酶则相差甚大,这被认为是酒量不同的重要原因。我也见过许多不善饮酒的人,原本一饮辄醉,脸红如关公,晕陶陶不知所往。后来经过逐渐适应,变得酒量大增,堪称海量。可能是体内乙醇、乙醛脱氢酶增加的原因。
基因说常常见之于报端。是世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有人说他们找到了嗜酒基因。据美国杂志报导,发现基因有两种形式,每种各产生一种类型的神经细胞,称为巴胺D受体,它在快感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大脑物质中发现了受体A-1和A-2等位基因。并且发现嗜好酒者有超出正常水平的A-1,而非嗜好酒者中A-2比例较多。也就是说具有A-1基因多者嗜酒,酒量也大;反之A-2基因多者不善饮酒,酒量也小。
空腹时酒精吸收快,血液中酒精浓度高,易醉;反之则由于胃中食物吸收缓冲作用,血液中酒精浓度低,因此醉得慢、酒量大。生病、身体疲劳时,人体代谢作用受到影响,也能使酒量下降。此外也与人的情绪及所处环境、气氛息息相关。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齐威王与淳于髡的经典对白:齐威王:先生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 :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齐威王:先生饮一斗而醉,哪能饮一石啊!可否说来听听?淳于髡回答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臣恐惧俯伏,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侍酒于前,执壶祝酒,喝点剩酒,不过二斗就醉了。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猝然相赌,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州闾之会,男女杂坐,猜拳行令,握手无罚,目视不禁,合尊促坐,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最乐此,饮可八斗而醉。 当髡心最乐之时可饮一石。” 语带滑稽,仅资笑谈。不过其本意在讽谏齐威王,其中也蕴含了孔子的“唯酒无量,不及乱”的含义。
最后,酒量与酒的品质密切相关,白酒、葡萄酒乙醇浓度高比饮啤酒易醉。劣酒易醉,而且容易“上头”,不仅毫无益处,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选择好酒是关键。我们精心酿造的克利策啤酒,经过数十年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尽善尽美,已深谙酿造精髓,外观既赏心悦目,酒液更是品质卓越,花香郁郁,来自天山大草原;色呈金黄,源出澳洲原野的滚滚麦浪。低糖低乙醇,可饮数瓶不醉而且“畅饮无肚”。一瓶在手,或浅斟独酌,或对酒当歌,或聚众豪饮高谈阔论不亦爽哉!

酒量大小与什么有关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我国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较多。此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朝鲜族中占24%,蒙古族中占44%,壮族中占45%,侗族中占48%。另外,从性别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区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所以,男性通常比女性能喝酒,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

酒量先天定千万练不得

亲友相会,家庭聚餐,离不开酒。为了能在酒桌上随和一些,酒量小者往往苦练酒量,但收效甚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现代医学科学证明,酒量大小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后天所能练出来的。

我们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饮酒后酒精由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作用变成乙醛,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催化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其中乙醛能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神经兴奋。如果分解乙醛的脱氢酶少,则乙醛多,酒量就小。如果分解乙醛的脱氢酶多,则乙醛少,酒量就大。值得注意的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动性大小,恰恰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是通过硬练而能得到的。硬练肯定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危险。所以酒量是万万练不得的。

酒对人体的影响

酒的种类繁多,但它们共同的成分就是化学中称的乙醇。乙醇是决定酒的性质、构成酒的风格的主要成分,酒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实际上就是乙醇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乙醇是一种对人体各种器官都有损害的原生质毒物,人饮酒过后约有20%的乙醇在胃中被吸收,其余80%由十二指肠、空肠吸收,空胃时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可促进其吸收,而且乙醇浓度较低的酒类更易于吸收,高浓度的酒吸收反而缓慢。被吸收的乙醇均匀而迅速地渗透到人体各内脏组织中,将有90~98%的乙醇被完全氧化,放出约30%焦耳/克的能量为人的机体所利用。成人每小时可氧化10毫升左右的乙醇,但有人一天能氧化380毫升乙醇,相当于2.5升黄酒。人体对乙醇的氧化速度较为恒定,不受血液浓度高低的影响,因此,饮酒如超过人体对乙醇的氧化速度,将会蓄积而造成乙醇中毒。未被氧化的乙醇有2——10%通过肾肺排出,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排出。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但因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来用。饮酒后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其实是大脑的抑制功能被减弱的缘故,因此饮者会失去不同程度的自制,同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会减弱甚至消失,视力(中枢性)也会出现障碍。

乙醇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因量而有所不同,中等量的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使饮者皮肤发红而有温暖感,但不可以饮酒来御寒,因为人在受寒时皮肤血管收缩,而酒会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导致大量热能损失,可见饮酒御寒反而会增加冻伤、冻死的危险。中等量的乙醇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慢性酒精中毒造成心血管障碍并非由乙醇所致,而是以酒为能量来源的人不注意饮食结构,营养不良而导致。

乙醇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视乙醇含量而定,饮乙醇含量在10%左右的酒对胃液、胃酸的分泌都有增加。因此饮低度酒有促进胃的消化吸收机能,但对胃溃汤病患者则是有害的。饮乙醇含量达20%以上的酒类,会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削弱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饮乙醇含量达40%以上的酒类,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使人容易患上慢性胃炎。乙醇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会刺激人体的呕吐中枢,使人呕吐。

如用乙醇擦抹皮肤可加速热量的挥发,产生凉感,因此可用高热病人作物理降温处理,乙醇含量为70%时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低于6%或高于80%则杀菌功效皆较低。
http://www.39.net/Public/living/food/200105/8773720010522.htm

酒精离我越远越好

好莱坞新时代明星、巨片《珍珠港》男主角、素有“美女杀手”之称的本·艾弗利克在现实生活中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酒鬼”!由于长期沉迷于酒精而无法自拔,艾弗利克已于日前发表声明,决定自愿住进戒酒中心接受专业辅导,并希望能够“在家人的支持下找回健康的身体”。

过度饮酒带来的危害确实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2亿人口中大约有3亿酒民,1987年因纵酒死于心血管病者达57万人,1991年北京市16个区县15000户居民的酒依赖患病率达到1.43%。

在饮酒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上,不少人还有这样的概念:大量饮酒有害健康,但偶尔饮酒或长期少量饮酒,对健康影响不大,甚至有益健康。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酒量必须严格控制。

■酒类所含营养有限

白酒基本上是由酒精和水两大部分组成,除三种主要成分酒精、酯类、甲醇外,还有一些如酸类、醛类、杂醇油、铅等有毒物质。酒类不含脂肪,在白酒中可检测出微量氨基酸,葡萄酒和啤酒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糖类和有机酸。但无论何种酒,这些物质的总含量一般都不会超过1%。

1公斤酒中含有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不过相当于10克牛肉或大米中的含量。某些种类的酒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但数量很少�以100毫升酒计算,铁含量在0.1到0.3毫克以下,锌不到0.03毫克。

就矿物质与维生素而言,酒中含量较高的是钙与维生素B1。不过,白酒几乎不含维生素,葡萄酒、啤酒中所含的维生素B1、B2、叶酸和尼克酸的量也多在0.05毫克以下。若以酒补钙,则人每日需饮白酒1公斤才能获得日需要量的1/20;饮1公斤葡萄酒或啤酒才能得到日需要量的1/3。若以葡萄酒或啤酒补充维生素,则必须每日饮2到10公斤。显然,这样的补充方法是不现实的。

■饮酒对身体弊大于利

虽然一些研究提示,酒类中的某些成分有益于健康,但与其对身体的危险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由嗜酒引起的疾病叫酒源性疾病。有人统计,现在酒源性疾病较之10年前增加了28倍,由此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了30.6倍。

长期过量饮酒,对人的胃肠、心脏、肝脏、肾脏等都会有不良的影响,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有慢性胃炎、中毒性肝炎、心肌肥大、尿路结石、痛风性关节炎、急性胰腺炎等。酒精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损害脑细胞、微血管,使人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影响人的思维和注意力,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脑萎缩、脑缺血、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长期滥饮酒类对性功能也有损害。男性酒精中毒者中,大约40%有阳痿,女性酒精中毒者中,30%到40%存在性兴奋困难。而且女性酒精中毒者更容易衰老,并且会过早绝经。另外,过量饮酒还会使热量过剩,导致肥胖。

■远离酒精困扰

有些人根本不该喝酒,这包括无法自我节制的青少年、可能或已经怀孕的女性。一些酒精造成的致命影响,在很低的饮酒量下都会发生,如要开车、操作机器或参与需要注意力与统合力配合的活动时更是如此。

酒精会改变许多药物的效力与毒性。如果你正在服药,请不要饮酒。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宜饮酒,因为哮喘患者中约有10%对酒精过敏。大量饮用啤酒,还有可能加重心脏机能衰弱者的病情。有些人喜欢睡前饮酒,其实饮酒后入睡,代谢减慢,肝解毒功能也相应减弱,酒精内所含的有害物质更容易积蓄。

■青少年酗酒已成严重问题

青少年酗酒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某省一份对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高达82%,其中男生89%,女生为75%。而且在这些饮酒的学生中,饮用高酒精含量的白酒者占23%。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在美国,约有1/3以上的12岁至17岁青少年经常饮酒。

要矫正少年饮酒的恶习,最重要是让他们认清过量饮酒的危害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第一,与其他酒友隔离。第二,在家庭中不兴劝酒之风。第三,多找一些因过度酗酒而导致中毒、精神病的事例给他看,造成对酒的厌恶,达到戒酒目的。

■饮酒适度难以衡量

有人提出,饮酒关键要适时、适量。但是更多的研究人员认为,饮酒适度的尺度难以把握。酒精入胃后大约5分钟便可入血,一次性喝下大约80克的酒精时,大脑皮层就会受到抑制。这种情况虽不至于危险,但已是酒精中毒的初期。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防酒依赖的安全饮酒限度:男性每天饮酒不得超过1两白酒,女性每天不超过1瓶啤酒,每周至少两天不饮酒。上述标准比较宽泛,但实际上上述标准只是针对于预防酒依赖,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其他健康问题。

有关专家表示,为防止酒精危害,饮酒时最好以带糖的食物、碱性食品、绿叶蔬菜和水果为下酒菜。喝酒的同时吃些碱性蔬菜,可以中和酸,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多吃河鱼、鸡肉、豆腐、发酵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可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因为酒精在肝脏内分解时需要各种维生素。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回答4:

不可以,酒量是因人而异,每个人分泌酶的速度不,不一样的,分泌酶的速度越快的人,越不容易醉!

回答5:

不可以,是自身体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