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为梅、尚、程、荀,即梅兰芳的梅派,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和荀慧生的荀派。梅派雍容华贵,融青衣和花旦的特点,独创花衫行当,《贵妃醉酒》就是其代表作品。尚派刚劲有力,加上尚小云的功夫非常好,场演出坚强的巾帼英雄,比如梁红玉。代表作是《昭君出塞》。程派低回婉转、若断若续,程砚秋嗓音独特,有“脑后音”,“脑后音”在花脸的唱腔中是必须的,但在旦角的唱法中则是独树一帜,背称之为“鬼音”。正因如此,程砚秋适合演出端庄、沉稳且身世悲惨的妇女形象。代表作有《荒山泪》、《锁麟囊》、《春闺梦》、《六月雪》。荀派多是花旦戏,善演天真可爱的闺阁少女,荀派唱腔甜美柔媚,代表作有《红娘》、《铁弓缘》、《柜中缘》等等。
二、中国传统戏曲当然要留,几百年的历史都沉淀在其中,怎是说去就能去的。
三、这个问题我喜欢,我本科的毕业论文讨论的就是这个方向。依我看来,现在传统戏曲之所以走下坡路其根本就在于天天叫嚷的创新理论。很多人都说年轻人不爱看戏,所以要让戏曲创新,以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但是这也就创造出了一个个京剧不京剧、话剧不话剧、歌剧不歌剧,交响乐不交响乐的怪胎。京剧从“大众”走向“小众”是历史的必然,就好像豆汁是小众食品,你把豆汁中加上冰激凌,不爱喝豆汁的人就爱喝了吗?正在我们把京剧搞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刚想了解一下正宗的京剧,可看到的却是一个四不像的京剧,这使得他们更不喜欢京剧,使京剧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我并不否认创新的重要性,但是要看实际情况。很多人说京剧因为四大名旦的创新走向高峰,因此我们现在也要创新带京剧走向困境,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现在京剧和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是完全不同的。京剧通过四大名旦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艺术,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唱腔身段都已到达了美学上的极致,这样的艺术除了保留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已完全没有创新的必要,就像今人怎么写古诗都写不过唐朝人一样。
现在人们天天吵嚷着创新,但是连很多经典的传统剧目都已无人上演,如今很多戏迷都感到现在的京剧演员演来演去就那么几出,梅派逃不出《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一提程派就是《锁麟囊》、《六月雪》、《春闺梦》和《荒山泪》;尚派演员少戏更少,不过是《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可事实上,“四大名旦”单单是个人本戏就有很多,大部分戏现在已经面临失传。例如使程砚秋先生跻身于“四大名旦”之列的《红拂传》,只能偶见残段,而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编写的《女儿心》、《楚宫秋》则基本上已无人再演。
“四大名旦”也有一些新编的时装戏,例如梅兰芳先生排演的《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荀慧生先生排演的《革命家庭》、《一元钱》;尚小云先生的《摩登迦女》、《北国佳人》等,但从当今的情况来看,这些戏基本都已从舞台绝迹了,反而是《贵妃醉酒》、《锁麟囊》、《昭君出塞》、《红娘》这些古代题材的京剧到如今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常演常新,令人百看不厌。京剧鼎盛时期的“四大名旦”所编的时装戏尚且如此,何况如今。
因此,我们的京剧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年轻人拼命地追寻着传统,而京剧人却在拼命地抛弃传统。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保留和恢复传统的经典剧目中,当然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新编京剧,但这不该成为京剧界的主流。
四、全国各地的剧种太多了,京剧、昆曲是全国性的剧种,河北有河北梆子、河南有豫剧、四川有川剧,上海有沪剧、安徽有黄梅戏、苏杭一带流行越剧、山西有晋剧、扬州有扬剧等等,各自的特点你在网上一搜就有了。
五、 在四川的话川剧比较流行。但我对于川剧了解不多,只看过川剧的《秋江》,所以不敢瞎说,很多文献上都认为秋江是川剧中的代表剧目之一,艺术价值非常高,我觉得你可以从《秋江》入手来写川剧。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如有错误还请见谅。
1梅派大气 程派委婉 尚派活力 荀派 俏皮
2肯定留 需要努力
3宣传
4京剧全剧
浙江越剧
安徽黄梅
江苏锡剧淮剧
上海 越剧 淮剧
河南豫剧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