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用什么写字?

2024-11-30 02:03: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秦朝的时候已经有毛笔了,人们都用毛笔写字。

秦代以前用小刀在动物骨骼或竹简上刻字。称为刀笔,有句成语“捉刀代笔”。秦朝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以后,毛笔逐渐取代刀笔成为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战国的竹简是手写。

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扩展资料:

毛笔的发展: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白马作”毛笔出土时就是在墓主头部左侧。

至元代、明代时,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吴云辉,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自清代以来,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与此同时,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笔陆续出现,其中河南汝阳刘毛笔、上海李鼎和毛笔、江西吴云辉、安徽六安一品斋毛笔都曾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

回答2:

秦朝一直用竹简刻字。秦代还没有纸张,主要用的是竹简,文吏需要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竹皮或削去竹简上写错的字,所以很多秦代的知识分子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商贾贵族也有用帛书书写。毛笔据考古再最早时就已出现,墨据传商朝就出现。因此战国时期由于蚕桑技术的发展,纺织品开始盛行。但在帛上书写价格过于昂贵,因此不慎流行。因此竹木简才是当时主流书写方式。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回答3:

秦朝一直用小刀刻字。秦代还没有纸张,主要用的是竹简,文吏需要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竹皮或削去竹简上写错的字,所以很多秦代的知识分子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回答4:

刻在竹简上 直到蒙恬发明了毛笔就写在上面了

回答5:

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
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
并非用于刻字

还有是用分签蘸墨
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