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中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正jīn( )危坐 冥思xiá( )想 jī( )形
炽( )热 睥睨( ) 稽( )首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博物馆日”这天,组织了免费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活动。
B、练武术和学舞蹈的动作要领有点截然不同。
C、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全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
B、《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全文借屈原的独白托物言志,通过自然界的风、雷、电,抒发主人公渴望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
C、《海燕》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全诗运用了象征手法,文中的“海燕”是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D、《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本文主要描述她虽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重新获得生命”的顽强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4、《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 》。小说里面的主要人物有 、 等。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5、根据提示,默写下面古诗文句子。
(1)东风不与周郎便, 。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4) ,松柏有本性
(5)念天地之悠悠, !
(6)同为送别诗,“ , ”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用“ ,
”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超逸情怀的诗句是
, 。
(8)《五柳先生传》中赞语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
。
(9)《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
(1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6、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如恰当的语句。(只填序号)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7、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拟定一条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10月18日,有关部门公布了北航广西招生事件处理结果。主要当事人庞宏冰受到留党察看2年、行政开除、留用察看1年的处分,另两名主要当事人也受到处分。学校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分。处理结果中称:广西招生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规收费事件,庞宏冰等人自作主张,擅自收取增招生和定向生的赞助费,严重违背了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要求。
8、在每句上删掉一个字 ,使句子均无语病。
(1)现在我才知道,以编辑的名义回的一封信是他们多年来的习惯做法。
(2)学业尚未结束,他写的文章就经常见诸于全国性的专业学术刊物了。
9、一个故事说黄鲁直、苏东坡、秦少游、佛印四人游寺,只见寺壁上题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的诗句,诗句末字已剥落,四才子忙着动脑动手添字补诗,苏添“润”字,黄补“老”字,秦说“嫩”字,佛言“落”字,争执不下,最后找来《杜工部集》一查,原来是个“湿”字,请你谈谈“湿”字妙在何处?
二、阅读 (一)
A.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A段②处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3、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6、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三)母亲心里的处女作
⑴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落榜的我回到村里。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牛,村里要公推一个牛倌。牛倌很辛苦,整天赶牛满山遍岭地跑,没人愿干,我却毛遂自荐当上了这个牛倌。见我放牛还带着纸笔琢磨写小说,村里人都说我患“魔症”了,父亲也说我异想天开。我写了好多好多,诗歌散文小说什么都有,偷偷寄出的如石沉大海。这样的还好些,怕就怕那些退稿信,送到村长家被人拆开后,更加证明了大家的判断:黄家那小子是飞机上吹喇叭——想得高。
⑵后来在乡里中学当老师的母亲就叫我把回信地址写到学校,由她代转。
⑶一年过去,我一稿未发;两年过去,我还没见一个铅字,我成了村里白日做梦、不务正业的一号人物。我自己也终于心灰意冷了,觉得不是那块料,有一天,我决定放弃了,尽管我十分不甘和不舍。
⑷但就在那一天,母亲给我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我的处女作小小说《三婶子》发表了,而且还是在一家有名的省级文学刊物。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拿出一个很新的信封,落款果然是那家刊物寄来的地址,而收信人则是我的大名,我捧着信封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⑸母亲说:“书让校长拿去看了!”
⑹虽然我十分迫切要看见自己作品发表会是什么样,可想到校长正在欣赏我的大作,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让校长看过了,比直接给我看更好。校长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早就说我有文才,没准能成事,现在他一定为自己的慧眼识才而得意吧?
⑺我那篇作品只是小小说,篇幅很短,可它给我的鼓励却超过了千言万语,它给了我自信、勇气,还有收获的快乐。于是我重新拿起笔,面对冷嘲热讽我也不再躲避,往信箱里投稿也敢光明正大了。
⑻几天后,母亲告诉我,那本刊登我的作品的刊物正在师生间传阅着。
⑼想到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自己的作品,我自然感到高兴,可又有些不放心。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笑着说:“写东西就是要给人看的,看的人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大!现在大家都在看你呢,连我心里都挺美。放心,我叮嘱他们加倍小心,决不会弄丢弄坏的!”
⑽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禁为自己小心眼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⑾一个月快过去了,刊物又让乡里书记拿走了,母亲有些抱歉地说:“那天我正带回来,书记恰巧来了,他要看我又不好拒绝……”我安慰母亲:“没关系,看的人越多我的知名度也越大!”我觉得自己成了名人,我发现别人看我的目光已不再是轻蔑嘲讽,而是羡慕敬仰。我写得更有劲了。
⑿这一天,母亲终于带回了一本刊物,不过里面刊登的不是小说处女作,而是一篇散文,这应该是我发表的第二篇作品。母亲说:“这回我有了经验,收到后就赶快藏到了抽屉里……”
⒀我终于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捧着那本样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总也看不够。
⒁几个月后,我又收到了样书、样报,可是,我仍惦记着那篇处女作,没有它就不会有以后这些收获了,对于我的创作生涯来说,它就是点燃熊熊烈火的那第一根火柴,它就是染绿荒原的那第一棵草。
⒂五个月之后,母亲终于把我的处女作带回来了,不过那不是一本刊物,而是我自己寄出去的手写稿,但母亲却把它发表了。
⒃一直到今天,那篇文字拙劣的手写稿还一直被我珍藏着,尽管它一直未被发表,可它确实是我的处女作。
⒄感谢我的处女作。
⒅更感谢为我发表处女作的母亲。
7、归纳第⑴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5个字,并说说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8、第⑶段中加着重号的“不甘”和“不舍”反映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9、母亲告诉“我”小小说《三婶子》发表了,这对“我”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第⒁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11、母亲说谎话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母亲的这种做法?
八下期中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2、D.3、C.6、Cab。7、北航招生事件公布处理结果。8、(1)删去“的”字;(2)删去“于”字。
二、1、本句运用比喻和反语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2、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3、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4、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5、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6、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7、“我”边放牛边写作,投稿却屡屡不中,遭到周围人的嘲讽。这一段是事情的起因,为下文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8、“不甘”和“不舍”反映了“我”对暂时失败的不认可以及对自己的爱好难以割舍的无奈心情。9、使“我”重新拿起笔,敢于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敢于光明正大地往信箱里投稿了。10、把“我的那篇处女作”比作“火柴”“草”,生动易懂,形象地说明了那篇“处女作”对我创作生涯的重要作用。11、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藤野先生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 2烂熳(man):即烂漫 3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奉为“圣山” 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5兼以:加以 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 7芦荟(hui) 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 10落第:考试不及格 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 12托尔斯泰:指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 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14犹言:如同说 15诘(jie)责:质问并责备 16托辞:借口 (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 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9适值:正好遇到 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第二课 我的母亲 胡适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二部分:
○1对我学习上的督促
○2严厉的管教的方法
○3犯错的严厉惩罚
○4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5除夕打发债主
○6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
○7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
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教子:严格
“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
如果……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
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注释: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2文绉绉(zho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翳(yi) 凡:总共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
动词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做谓语
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
名词谓语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
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做谓语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
动词非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
名词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七月诗派)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
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注解:1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本文结构: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段落大意:
1须发特征 2脸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拜访者对他的外貌表示失望
6犀利的目光 7富有感情 8眼睛的威力
9缺少幸福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
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事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指戳要害,真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为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黑暗、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尽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但事与愿违,医生处于痛苦之中。
介绍眼睛: 精细深刻 进步思想
广阔高远 腐朽思想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鹰、晶体、匕首、猎人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注解:1节选自《三作家》 2髭(zi) 3髯(ran) 4鬈(quan) 5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6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7器宇:气概,风度 8禁锢(gu):束缚,限制 9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1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2颔(ha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3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14锃(zeng) 15广袤(mao)无垠:广阔无边。 绺(liu)
第五课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分段:
一、(1-1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二、(14-21)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三、(22-39)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个抽象事物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又愉快的生活经历。
安妮•莎莉文老师: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海伦:有毅力,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好学聪明,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再塑生命: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让“我”回到了自然,理解自然
3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他很高兴得想吻我:1以真情回报海伦的送花举动
2借此机会让海伦感悟、理解什么是“爱”,唤醒海伦的爱
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生动形象地比喻,艺术性地解释了爱
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将爱的含义跟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注解:1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他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求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马克•吐温)
2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一百多首十四行诗。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闲适恬静,飘逸的心情,旷达的胸怀)。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心句)。(总领全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分写异水,水之清澈,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表现了他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积极的影响,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险峰幽谷的魅力,说明了作者鄙弃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追求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分写奇山,山势高峻)
本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
语言: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夸张,拟人)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2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致,轻重有度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奇山异水
4随地点的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先俯看碧水,在仰观高山
注解:1选自《艺文类聚》,吴均(469-520),字叔庠(xia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二课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过于清贫,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
注解:1选自《陶渊明集》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三课 马 说 韩愈(昌黎先生)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基本观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心句)。
作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的嘲讽和抨击。
注解1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注解: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好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见其他注解
第二十五课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律
注释:选自《刘禹锡集•外集》 刘禹锡作品《秋词》
表现了作者遭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的愤懑不平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贬谪地之僻,被贬时间之长)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故,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政治上的新旧交替)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七绝
注释:选自《樊川诗集》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
借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
过零丁洋
注释: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前两句写作者读书,如仕途,起兵抗元,经历四年战争)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国家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比喻身世一生坎坷,孤苦伶仃)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前者指地方,后者指作者的心绪)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决心)
水调歌头
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表达词人由抑郁忧伤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阙:忧郁不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阙:超然豁达
山坡羊•潼关怀古
选自《全元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到“将走的前几天”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这一部分,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到“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个层次到“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个层次到“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写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四个层次到“将走的前几天”,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结束,这一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1)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的早。(2分)
1.这两句表明中国的医学曾经发达过,话语中蕴涵着强烈地自尊和爱国之情。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2分)
2.这句话中的低能儿其实是反语,用爱国青年的口吻来说明他们的心理。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但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具有讽刺意味.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2分)
3.刺耳是因为作者的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后面写中国人普遍都麻木不仁,使作者体会到中国人民的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根本原因,也使作者认为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为后文鲁迅弃医从文(爱国思想的转变)做了铺垫。
(4)有时我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2分)
4.这里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写出了藤野先生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品格: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毫无民族偏见。这些都是宝贵的。这句话主要还是表明了希望有新的学术传到中国去,也希望鲁迅能在求医救国救民的路途上作出贡献,更加突出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崇敬。
主题意思
本文主要通过写作者与日本友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11.本文记述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中的四件具体事例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2)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3)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4)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11.(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1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然而,这些内容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试分析下列事情与藤野的内在联系,各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________
(2)途经日暮里和水户。________
(3)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________
(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________
(5)课堂上看电影。________
12.(1)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2)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3)是对下文写藤野作正面陪衬。 (4)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 (5)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复习资料(要人教版的)搜“一点通教学网语文”,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