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后,中国是怎样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

2024-12-02 15:28: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体制,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经济建立在价值规律之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即国家运用经济和其他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第四,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是全面的、开放的、竞争性质的,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市场。

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第一,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把制度与体制区别开;第二,在这一模式中。计划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间接计划,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社会地位;第三,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全方位全领域性质,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半商品经济”传统观念和改革之初所形成的“半市场”意识。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末能跳出从所有制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社会属性的思维框框,所以还没有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尽管如此,十三大对市场问题的认识已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

1989年前后中国经济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行政控制,直接计划调节的作用有所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这种特殊环境的产物。在这一提法中,计划经济又被强调出来。但这时所指的计划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根本上是不同的。从具体内容上看,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十三大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但对于市场作用的认识有所降低。在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就表现出这种倾向:第一,它认为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经济按比例发展,市场调节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第二,计划经济不限于指令性计划,经济改革要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第三,属于总量平衡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节作用,企业日常活动等小型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第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好综合平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整经济的运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识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的作用不深刻,甚至有所退步。

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中国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认为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6]事过十多年之后,在中国的改革面临着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春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南巡讲话。在这里,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构想。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魔咒,把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对市场经济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党的十四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这是关于市场经济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上的又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飞跃。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遵循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和系统化,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阶段的标志。

回答2:

1787年,中国还处于封建主义的时代,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何来计划经济?……

回答3:

问题是不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