谟明弼谐:意思是治国方略得以实现,群臣同心协力。
这一段话说的是皋陶对参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项要求。 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实行德政,而不是苛政、暴政。
出自先秦诸子的《尚书·虞书·皋陶谟》。
节选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淳叙九族,庶明励翼,还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译文:
考察古代传说。皋陶曾说:“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禹说:“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皋陶说:“啊,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禹十分佩服这种精当的见解,说:“是这样啊!”
皋陶说:“啊!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心。”禹说:“唉!要是完全做到这些,连尧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哪里会担讙兜?哪里还会放逐三苗?哪里会惧怕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侫之人呢?”
扩展资料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被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书
对从政者的告诫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谟明弼谐(3)。”
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淳叙九族⑤,庶明励翼(6),还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8),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9),能官人(10)。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何迁乎有苗(11)?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2)?”
【注释】
(1) 皋陶(gaoyao)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谟的意思是商讨,谋划。本篇的内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讨大事的讨论记录,虽然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润色,但仍保存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允:诚信。迪:履行,遵循。
(3)明:高明,英明。弼:辅佐。
(4)都:啊。永:长久。
(5)淳:敦厚。叙:顺从。
(6)庶:众人。励:努力。翼:辅佐。
(7)人:这里指官员。
(8)咸:全部,完全。时:这样。
(9)哲:明智。
(10)官:管理,任用。
(11)迁:流放。
(12)巧言:花言巧语。令:善於。色:脸色。孔;十分,非常。壬:奸侫的人。
【译文】
考察古代传说。皋陶曾说:“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
禹说:“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
皋陶说:“啊,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
禹十分佩服这种精当的见解,说:“是这样啊!”
皋陶说:“啊!重要的还在於知人善任,在於安定民心。”
禹说:“唉!要是完全做到这些,连尧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哪里会担讙兜?哪里还会放逐三苗?哪里会惧怕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侫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