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1作文例文

很急~最好水平高一点的..
2024-12-14 02:57: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河南一考生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 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从2000份试卷中挑出的一份高分作文。属于标杆作文一号卷,内容20分,表达19分,特征19分,总分58分。作文标题旗帜鲜明,符合题意,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引用恰当,内容充实,结构严密,说理透彻,文面整洁。善于联系实际,在“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和“是否文理分科”两段细致分析,强化观点,美中不足的是把“思乡”错写成“思想”。

西安的无奈
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的西安!
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马俑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
是啊!这些都是你的长项,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
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
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
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
看看吧!我的西安,眼底尽是无奈。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
你是西安,十三朝的古都!秦汉的雄风,盛唐的繁华是你的长项,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
还记得当年的你吗?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
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
威武雄壮属于你,千娇百媚属于你。
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
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
西安,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
这才是真正的你,西安!
点评:
这位考生的眼光、胆识、气魄令人赞叹。由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作者想到的不是人的发展问题,而是独辟蹊径地联想到西安这座古城“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如此入题,新意十足,同时很有现实针对性与思想性。行文中,作者又展示了自己丰富的阅读积淀与过人的语言才华。作者对西安的历史了然于心,对往昔西安的风貌满怀深情,对今日城市不伦不类的面目倍感痛心,复杂的情感发诸笔端,灵动的句式神采飞扬,虽然篇幅上有点欠缺,但其内涵已相当丰沛。
文中说“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读此文,又何尝不是在品味“幽香沁脾”的好茶、“醇香永久”的美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