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楚汉之争 的几个问题....请依据真是历史回答

2024-12-24 16:56:3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尽管他们回答的都很好,我还是想答一下:

  1.范增是因为陈平的反间计,项羽开始怀疑他,所以才离开的。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反而被项羽怀疑,心力憔悴,在回家的路上,就生病死了,真是一个可怜可叹的人物。

  2.刘邦虽然是个流氓,脸皮厚,但是能识人,能用人。而且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以不能,强而示之以弱。需要经常的欺骗对手,为了利益,背信弃义的事也可以做,刘邦最会做这样的事了,所以到最后成功了。良禽择木而栖,项羽的缺点太明显,崇尚武力,义气,而忽略了对谋略的运用,那些有智谋的谋士见项羽不可取 ,自然会去找刘邦了。所以刘邦的谋士都挺厉害的,不是庸才。当然,刘邦能取得天下,不是全是他的部下的功劳,刘邦还是起了主要作用的。毕竟是他把这些人聚集在了一起,使他们团结协作,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刘邦的手下都是庸才,那也说明刘邦这个人不行,天下自然也就不是刘邦的了。
  如果刘邦的手下尽是垃圾,刘邦脸皮再厚,再流氓,也只不过是个混混,成不了大事,刘邦能打败项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韩信、彭越等诸侯的力量,他一个人是绝对打不过项羽的。统一天下的人在项羽和韩信两个人之中。

  3.鸿沟和议是在汉四年八月签订的,但是九月的时候,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撕毁协议,开始战略追击楚军。其间,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了几次,但损失并不大。到汉五年十月,刘邦重利诱惑韩信和彭越,使他们出兵,几路大军合围项羽,于是发生了垓下之战,项羽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最终战败身亡。
  刘邦的野心从他暗度陈仓就暴露出来了,此后一直在和项羽交锋,希望能打败项羽,得到中原。现在有机会击败项羽,当然就出尔反尔攻击楚军了。
  从撕毁协议到垓下之战大约有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刘邦是失利的,经常打败仗,但是楚军也不能完全消灭刘邦。垓下之战开始后,韩信的30万大军和刘邦的军队汇合,韩信献出十面埋伏之策,两人一起击败了项羽。

  4.个人感觉这是野史,当时情况是: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而且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因此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所以说项羽是自己撤到垓下的,不是因为虞姬。而且虞姬应该和项羽在一起嘛,怎么会一个人在垓下,不太清楚。

  5.个人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如果有机会,我是不会和刘邦做朋友的,刘邦经常干背信弃义的事,而且为了利益,连自己的爹妈都不要了。这种人,和他做了朋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你给卖了。
  感觉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将军,而不是做皇帝的人。适合统兵打仗,但做政治却不行。项羽讲义气,又重感情,和他做朋友,应该不会吃亏的。我时常想,有机会穿越到秦朝末年,收项羽做小弟,那时候,统一全国的将是项羽和我,而不是刘邦了。

  6.我还是欣赏项羽,理由就是前面所说的了。汉军方面比较喜欢韩信,也是一代名将,可惜最后还是被刘邦杀了,年仅33岁。刘邦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是默许了吕后的行为。

  7.霸王别姬的情况是这样的:项羽战败回营,满怀愁绪之下,起身在帐中饮酒。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
  这也算是生离死别了。虞姬感受到:项羽这一次是真的无力回天,保护不了她了。自己活着是项羽的累赘,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虞姬是一个可敬的女人,她其实可以活下去,项羽不会杀她的,因为项羽有点妇人之仁(和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一个道理),她最多被汉军抓获,由刘邦处置。但是她选择了自杀,因为项羽爱她,她也爱项羽。项羽在他最彷徨无计的时候,唱着歌问虞姬,说:虞姬啊虞姬,我现在该怎么办?其实项羽知道虞姬做不了什么,他只是想说说话,把心里的一丝惶恐倾诉出来。虞姬已经猜中了结局,就说:大王的气数尽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项羽都没有办法了,那就只有死了,项羽死了,她不愿独生,所以就自杀了。

  8.星相之说,只是后来的人乱编的,说那些做皇帝的人都有预兆的,都是上天按排的,是真命天子。以此来愚弄百姓,使百姓不敢反抗他们的统治。张良投靠刘邦,是被刘邦的实力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并不是因为星相之说的。

  9.项羽虽然疑心重,但是有崇尚武力,不屑阴谋诡计的缺点,同时有点妇人之仁。他认为骗刘邦来,杀掉刘邦不是大丈夫所为,要在战场上正面击败刘邦才算是胜利。刘邦利用这个缺点,一次次躲过了危机。而且项羽的疑心被刘邦的谋士所误导,使他怀疑到了自己的将领身上。就像曹操一样,曹操疑心重,一样被诸葛亮忽悠。一次战役后,刘备说:曹操善于作战,这一次为何败的这么快?诸葛亮说:曹操多疑,吾以疑兵胜之。可见多疑,也会被敌人利用的。

  以上一些典故都是出自《史记》,和历史比较贴近吧。不过司马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也有可能的。

  你加了题目,没有加分,让我有点郁闷,本来这么多问题,5分就有点少。
  加一点分好不好?10分20分都可以的。

回答2:

1.范增是因为陈平的反间计,项羽开始怀疑他,所以才离开的。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反而被项羽怀疑,心力憔悴,在回家的路上,就生病死了,真是一个可怜可叹的人物。

2.刘邦虽然是个流氓,脸皮厚,但是能识人,能用人。而且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以不能,强而示之以弱。需要经常的欺骗对手,为了利益,背信弃义的事也可以做,刘邦最会做这样的事了,所以到最后成功了。良禽择木而栖,项羽的缺点太明显,崇尚武力,义气,而忽略了对谋略的运用,那些有智谋的谋士见项羽不可取 ,自然会去找刘邦了。所以刘邦的谋士都挺厉害的,不是庸才。当然,刘邦能取得天下,不是全是他的部下的功劳,刘邦还是起了主要作用的。毕竟是他把这些人聚集在了一起,使他们团结协作,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刘邦的手下都是庸才,那也说明刘邦这个人不行,天下自然也就不是刘邦的了。
如果刘邦的手下尽是垃圾,刘邦脸皮再厚,再流氓,也只不过是个混混,成不了大事,刘邦能打败项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韩信、彭越等诸侯的力量,他一个人是绝对打不过项羽的。统一天下的人在项羽和韩信两个人之中。

3.鸿沟和议是在汉四年八月签订的,但是九月的时候,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撕毁协议,开始战略追击楚军。其间,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了几次,但损失并不大。到汉五年十月,刘邦重利诱惑韩信和彭越,使他们出兵,几路大军合围项羽,于是发生了垓下之战,项羽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最终战败身亡。
刘邦的野心从他暗度陈仓就暴露出来了,此后一直在和项羽交锋,希望能打败项羽,得到中原。现在有机会击败项羽,当然就出尔反尔攻击楚军了。
从撕毁协议到垓下之战大约有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刘邦是失利的,经常打败仗,但是楚军也不能完全消灭刘邦。垓下之战开始后,韩信的30万大军和刘邦的军队汇合,韩信献出十面埋伏之策,两人一起击败了项羽。

4.个人感觉这是野史,当时情况是: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而且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因此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所以说项羽是自己撤到垓下的,不是因为虞姬。而且虞姬应该和项羽在一起嘛,怎么会一个人在垓下,不太清楚。

5.个人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如果有机会,我是不会和刘邦做朋友的,刘邦经常干背信弃义的事,而且为了利益,连自己的爹妈都不要了。这种人,和他做了朋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你给卖了。
感觉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将军,而不是做皇帝的人。适合统兵打仗,但做政治却不行。项羽讲义气,又重感情,和他做朋友,应该不会吃亏的。我时常想,有机会穿越到秦朝末年,收项羽做小弟,那时候,统一全国的将是项羽和我,而不是刘邦了。

6.我还是欣赏项羽,理由就是前面所说的了。汉军方面比较喜欢韩信,也是一代名将,可惜最后还是被刘邦杀了,年仅33岁。刘邦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是默许了吕后的行为。

7.霸王别姬的情况是这样的:项羽战败回营,满怀愁绪之下,起身在帐中饮酒。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
这也算是生离死别了。虞姬感受到:项羽这一次是真的无力回天,保护不了她了。自己活着是项羽的累赘,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虞姬是一个可敬的女人,她其实可以活下去,项羽不会杀她的,因为项羽有点妇人之仁(和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一个道理),她最多被汉军抓获,由刘邦处置。但是她选择了自杀,因为项羽爱她,她也爱项羽。项羽在他最彷徨无计的时候,唱着歌问虞姬,说:虞姬啊虞姬,我现在该怎么办?其实项羽知道虞姬做不了什么,他只是想说说话,把心里的一丝惶恐倾诉出来。虞姬已经猜中了结局,就说:大王的气数尽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项羽都没有办法了,那就只有死了,项羽死了,她不愿独生,所以就自杀了。

8.星相之说,只是后来的人乱编的,说那些做皇帝的人都有预兆的,都是上天按排的,是真命天子。以此来愚弄百姓,使百姓不敢反抗他们的统治。张良投靠刘邦,是被刘邦的实力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并不是因为星相之说的。

9.项羽虽然疑心重,但是有崇尚武力,不屑阴谋诡计的缺点,同时有点妇人之仁。他认为骗刘邦来,杀掉刘邦不是大丈夫所为,要在战场上正面击败刘邦才算是胜利。刘邦利用这个缺点,一次次躲过了危机。而且项羽的疑心被刘邦的谋士所误导,使他怀疑到了自己的将领身上。就像曹操一样,曹操疑心重,一样被诸葛亮忽悠。一次战役后,刘备说:曹操善于作战,这一次为何败的这么快?诸葛亮说:曹操多疑,吾以疑兵胜之。可见多疑,也会被敌人利用的。

呵呵,这么多问题, 范增是由于项羽的疑心才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其实年纪其实都很大了,也许 范增是因为不愿意亲眼见到汉灭楚这个结局才离开的.
刘邦的成就的确全靠吕雉和那群臣的辅佐,刘邦是个皇帝,是大领导,他只要选择好的属下就行了.刘邦得到的不全是庸才, 象萧何,张良都是倾柱之才,刘邦虽然有缺点,但他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所以缺点不能真正阻挡他取得天下.
追击项羽之事是张良的计谋,当然追击的结果是失败的,然后张良建议让韩信,彭越这些诸侯一同进击项羽,当然也不会白让他们干的,先同意封王.最后韩信率领汉军在该下一举击败项羽.楼主的地四个问题,史书没记载,不能瞎说.5 大家说的太多了,我想说一句项羽刘邦,各有所长,刘邦终用其长,卒得天下.6 张良? 有才能,遇刘邦,最终施展了,功收千秋,后孜然一身,周游天下,夫复何求?
7 我不能说,他念的诗是司马迁写的,当时项羽念诗的时候,谁听到了,说话的人都死了,这就是死无对证.楼主的想法有点文学色彩. 7 这是个巧合? 张良为刘邦效力的原因,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他说的话,别人都不大明白,除了沛公,而且沛公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就说到这而.

回答3:

1书上确实是说由于项羽疑心,范增才离去的,这个是陈平的反间计,落马者都是项羽的铁杆粉丝 龙且,钟昧离,范增等,其实话说回来,当时项羽基本不咋听范增话了,范增走了也好,要不随项羽一起被灭,实在有损他老人家威风
2刘邦无治国之才,但有统人之能,且纳谏如流,实为英雄
3我总体感觉刘邦从不缺野心,也从不羞于张扬,他是个冒险主义分子,不过还有每回刘邦都听得进去劝,知错就改,是先追击项羽,其后韩信等众诸侯大战项羽的
4这个不知道
5个人感觉项羽使个单细胞动物,直觉做事,真性情,我遗憾的是项梁死的太早了,要知道项梁其人在武技,谋略,眼光,经验等都是导师级人物,项羽也听他的话,他要是再活几年,那整个楚汉战争会更好看,刘邦心胸还算宽阔,驭人有术,不过老是感觉没有曹操的那种无上气魄,刘邦玩奸诈让人恶心,曹操即使玩奸诈,也让你看着有派头,个人感觉,呵呵
6项羽方面我只欣赏项梁,不过他不算谋士,说他是将领也不太搭,其人堪称秦末第一人具体原因上面有说,刘邦方面喜欢韩信,喜欢他那种天马行空,让人眼花缭乱的作战方法,和朋友聊天时,我就说韩信实乃中国将战争变成艺术第一人,另外萧何,有容人之量,又不失智勇,同时宽厚温润,进退有度,颇带隐者之风
7老是说,项羽没内细的肠子,要说真实情况,还真没有,只能推测虞姬怕连累项羽自杀了,而后才哟项羽的狂暴状态,10万楚军PK60万诸侯联军
8个人看了大秦帝国后,对张良没好感,张良好像是刘邦三顾茅庐请来的

回答4:

呵呵,这么多问题, 范增是由于项羽的疑心才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其实年纪其实都很大了,也许 范增是因为不愿意亲眼见到汉灭楚这个结局才离开的.
刘邦的成就的确全靠吕雉和那群臣的辅佐,刘邦是个皇帝,是大领导,他只要选择好的属下就行了.刘邦得到的不全是庸才, 象萧何,张良都是倾柱之才,刘邦虽然有缺点,但他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所以缺点不能真正阻挡他取得天下.
追击项羽之事是张良的计谋,当然追击的结果是失败的,然后张良建议让韩信,彭越这些诸侯一同进击项羽,当然也不会白让他们干的,先同意封王.最后韩信率领汉军在该下一举击败项羽.楼主的地四个问题,史书没记载,不能瞎说.5 大家说的太多了,我想说一句项羽刘邦,各有所长,刘邦终用其长,卒得天下.6 张良? 有才能,遇刘邦,最终施展了,功收千秋,后孜然一身,周游天下,夫复何求?
7 我不能说,他念的诗是司马迁写的,当时项羽念诗的时候,谁听到了,说话的人都死了,这就是死无对证.楼主的想法有点文学色彩. 7 这是个巧合? 张良为刘邦效力的原因,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他说的话,别人都不大明白,除了沛公,而且沛公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就说到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