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班会中的几个误区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鲜明的教育性是主题班会的特质。但是,由于有些班主任在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时理解上存在误区,常常会导致一些主题班会冲淡了教育的主题,降低了活动的功效。要让主题班会发挥教育功能,必须要走出几个“误区”:
误区一:主题不鲜明,主题班会成了“大杂烩”
主题班会的“主题”,好比一只曲子的基调,是用来定音的,主题班会的内容必须围绕主题进行选择。而有的主题班会,不管内容与主题是否相吻合,能否为主题服务,将主题班会变成了一个“大拼盘”“捡到篮里就是菜”。比如说“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内容里有游戏《智力大比拼》、诗朗诵《再别康桥》、独唱《感恩的心》、舞蹈《青春的旋律》等,所选的部分内容与“文明礼仪”这一主题毫不相干,使得主题班会有名无实,成了没有“主题”的“大杂烩”。这样的主题班会课不管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丰富,节目多么精彩,都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误区二:过于重形式,主题班会成了“表演课”
有些班级上主题班会课时过于注重展示学生的才艺,这也是一个理念上的偏差。尽管班级中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优秀的表演能力会给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但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热衷于热闹,华而不实。学生表演是作为主题教育的有力支撑,才出现在主题班会课上的,它重在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它需要学生真情的流露来张扬学生的德育需求,“教育”才是这堂课的根本,表演仅仅是个形式和辅助。因而我们不可以以学生表演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主题教育是否到位、德育实效是否明显,而要看是否围绕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误区三:部分人活跃,主题班会成了“群英会”
主题班会是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德育形式,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展示和内化的平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目的。而我们有的主题班会没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仅仅成为几个能歌善舞、能说会唱的活跃分子“独霸舞台”,他们垄断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使自己的“多才多艺”淋漓尽致地展示,而大多数学生则坐在教室的四周当“观众”,拍拍手而已,主题班会的“主体”只面向了极少数的“精英分子”。
二、如何上好主题班会
1、确立主题,制定目标
首先,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要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针对学生中近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班主任应及时作出分析,并能够正确归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比如:针对绝大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分配时间,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可召开《时间管理技巧》的主题班会课。新年过后,发现班中的同学有了大把的零用钱之后,花钱请客的现象增多,就可以组织同学调查讨论,召开《合理使用零花钱》的主题教育课。
其次,班会课主题的确立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他们渴望得到什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同学交往方面的指导,还是关于人生目标的确立等等方面的内容,班主任都应做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贴近学生,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主题确立时尽量注意:
(1) 主题小一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从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普遍现象中去挖掘反映出的问题或所蕴含的道理,不要去抓琐碎而无典型意义的事,也要防止大道理连篇——空对空。
(2)主题近一点。即贴近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富有针对性地设计贴近他们年龄特点的主题活动,务本求实,针对实际问题,注重行为指导。
(3)主题新一点。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进行主题的创新拓展,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教育等传统“常规”教育中拓展主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网络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新的教育主题。
2、确定内容,选择形式
班会课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触、有感可发,以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班主任平时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思想的热点和盲点,以便对症下药,借助于主题班会课,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班会课的内容虽然非常广泛,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教育性班会、节日性班会、知识趣味性班会、问题解决性班会、经验交流会等。班主任要因地因时制宜,选择相应的内容。一节完整的班会课至少包括三个环节:紧扣主题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逐层深入,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教育内容,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对于初中学生不要多讲道理,应以具体的事例、典型形象去启迪、影响他们,直观形象的主题班会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生动、活泼些,有讲故事、采访、即兴演讲、辩论、小品、歌舞、知识竞赛等,但不要只顾多样,一定要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围绕“主题”,达成“目标”。 形式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活动只是承载或蕴含主题的一个载体。新颖活泼的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情感得到陶冶,兴趣得到培养,认识得到提高,行为得到规范。所以,班主任应根据班会的主题、目标选择班会的内容、形式。
3、发动学生,做好准备
主题班会课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主题的确定,内容形式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主持稿的揣摩,总结语的提炼等,都需要班主任的倾心参与,班主任既不能全部甩手给学生,也不能一揽子全包,应充分运用班级集体的智慧,发动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要选好主持人,发动同学查阅、收集资料,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内容,主题班会涉及到的相关小品、歌舞、朗诵等事先要预备好、排练好。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不至于临场慌乱,俗语说: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但要注意的是:主题班会课需要准备,但不需要精心准备。精心准备会破坏德育应有的现场感动、即时震撼,对德育而言,它越自然、越原生态,就越具有生命力。例如相关节目要预备好、排练好,但整个流程无需彩排,反复试上;涉及的一些讨论发言或自由发言,可以给学生提示,但不可给现成的发言稿,尽量临场发挥,体现临场效果,假如一切都预备好,没有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主题班会往往会形式化,课虽然进入了预设好的程序,但德育沦为了一场秀,学生的道德体验将大打折扣。
4、及时总结,深化主题
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离不开班主任精彩的总结性发言。在主题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时还有分歧,有些发言往往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本质;有些发言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利用总结来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及时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班主任还要做好“追踪教育”,巩固班会成果。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主题班会活动后要进行“追踪教育”,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
三、主题班会的撰写格式
主题(若主题范围很大可增加副标题)
学校 班级 班主任姓名
一、活动背景(介绍与主题相关的一些现状及其呈现的问题。)
二、活动目的(主题班会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一般书写“使学生了解……,掌握……”)
三、活动形式(如辩论、竞答、朗诵、调查等,形式要尽量灵活多样。)
四、活动准备(包括人员分工、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布置、多媒体的制作等)
五、活动过程(一般简案:写清活动流程;主持人的串联词概括写;诗朗诵、辩论等的具体内容可省略,但主要意思需写出;小品的过程内容可省略,但小品的概要需写;最后的班主任讲话必不可少,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