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加了三节课的学习后,发现了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三节课的学员每个购买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人不在少数。
为什么三节课的学员复购率高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先带着大家走一遍学习流程。
报名后,班班会把大家拉到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聊天,交流,无论是哪方面。课程会定期安排大家学习“优秀者分享的经验与知识点”,帮助大家走出知识误区,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当然班班会与大家打成一片,一方面是了解大家学习中的不好体验加以反馈,另一方面保持平台与学员的良性互动。当时有时会分享跟课程相关的其它类似主题课。在群里,经常看到某些活跃学员报名后的兴奋话语,这种氛围很容易带动群内其它人的购买。
回到问题本身,答案就是“社群效应”作怪。
什么是“社群效应”?
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体现。
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
我现参加的某读书微信群,群内成员的筛选有特定要求如学习过营销课的群友,爱读书的书友,而且群成员数不多,当然这是由于群主的特意设计,人少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交流质量与执行效率,我觉得挺好。这是“社群效应”的运用。
攀登读书会线上线下有多个社群,社群会定期开展主题交流,邀请达人或群内表现活跃的人分享,同时线上线下互通,这也是“社群效应”的运用。
豆瓣读书小组,主题小组,还有在Facebook及VK上的主题小组,如我在Facebook网站上搜索“CAR DIY”可以找到很多以这个为主题的活跃小组,加入进后大家交流或分享。如果有谁说某家DIY的配件好,其它人会直接问有无链接,想买之类的内容。
举了这么多例,大家有没有设计过,如何运用“社群效应”卖自己产品。如果有,我们可到时一起多分享。